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4篇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1
論文題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生態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選題背景
最初選擇“舞蹈教育”作為研究方向,是基于對本專業的興趣,而最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的選題確定,卻是受到滕守堯先生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影響!吧鷳B”一詞是目前世界上的熱門話題,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地球生態保護,二是文化生態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警鐘一次次敲響,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再不保護我們的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最終它們將離我們遠去直至消失。根據滕守堯先生的論述,生態式藝術教育一改各種知識之間失衡的狀態,將各門藝術看做為一個整體,即“藝術”。在這個整體之中,每一種知識元素通過模仿自然界生態系統,進行碰撞、融合,產生出新的知識結構作用于人類,使人得到可持續性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說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整體性、開放性的實施型教育理念。生態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的補充,因此“生態式舞蹈教育”就應是在舞蹈技術學習基礎上,囊括各門藝術文化及知識的認識,和對藝術作品評價能力的一種教學。它打破了舞蹈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高聳的圍墻,使舞蹈與他們相互產生碰撞,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藝術教學生態系統,它包括師生、內容、方法,以及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氛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備舞蹈藝術知識與技能,同時又兼備綜合藝術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師,或舞蹈傳授者。筆者認為生態式藝術教育那種試圖從“生態式綜合”來揭示藝術教育,與造就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藝術人才獨特視角,能夠使普及型舞蹈教育與現今社會就業需求更加有效接軌。此外,還期盼通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將其與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綜合,能夠彌補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產生一些創新和突破。近年來,中國的藝術教育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
20xx年 1 月,《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xx〕1 號)明確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學,及高校藝術課程課時總量,將藝術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并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遺憾的是,藝術教育多被人看做美術和音樂教育,而有著顯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視。正是這一事實,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學;A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舞蹈課程開課率不足、舞蹈活動參與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認識、師資培養及短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學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評價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的制約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們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無數例子證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藝術而言更為顯著,它更容易引領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促進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進入 21 世紀后,知識經濟時代隨之而來,國家教育對藝術教育的普及依賴性越來越強,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再能滿足教育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為更好的推進舞蹈藝術,眾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藝術學院為例,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院校,該校把握藝術教育規律,堅持服務于西南經濟社會和文化藝術事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從以往傳統的專業型培養模式轉變為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培養。因此,我們發現,培養具備扎實的舞蹈專業知識與技能和一定藝術基礎知識,以舞蹈教育為主,舞蹈編創為輔,集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基礎能力的“一專多能”綜合型舞蹈應用人才,是符合藝術教育現狀要求,也是當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重點。那么,目前西南地區舞蹈院校的培養方式,是否能使我們未來的舞蹈畢業生成為“一專多能”、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型舞蹈應用人才?換言之,我們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出擁有綜合藝術基礎知識、扎實舞蹈功底和實踐教學能力,能夠擔負起當前藝術教育重擔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論文研究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方式的初衷。在本論文研究中,筆者嘗試用一種新的眼光來關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筆者的意識中,總希望自己對實踐的興趣和理論的學習,能夠致力于探尋,并嘗試解決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所以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與發展上。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舞蹈藝術教育已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因此筆者認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點與規律上,有必要借鑒生態式藝術教育,來探索舞蹈教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途徑與方式,著力加強舞蹈基礎教育者的培養,為國家實施美育,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做出貢獻。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過往的舞蹈教育那樣僅僅是舞蹈技能的學習。雖然學科化自有其優勢,但過于或單一強調學科化,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缺乏有機聯系,不能融匯貫通和遷移,帶來的另一個后果便是“封閉型人才”的養成。本文以生態式舞蹈教育研究為主,其目的在于通過對舞蹈教育、舞蹈培養模式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生態式舞蹈教育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態式舞蹈教育與多種藝術文化聯系貫通,密切相連的培養優勢,找出實施生態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將其合理的與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從而探尋能夠培養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藝術素養,具有創造性意識,和全方位藝術知識的開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徑。此外,通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將會對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藝術教育專業,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提供有力的調查分析,促進西南地區高等藝術院校舞蹈教育的發展;對于我國高等院校舞蹈素質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性意義建設構想,促進人才合理化知識體系。本論文的研究既是對西南地區高等藝術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一種探討,同時也是對其它藝術專業的藝術課程、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議。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生態”一詞是 21 世紀的熱門詞,全世界幾乎同時舉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旗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一路,科學一直承擔著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點一點嘗試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認識過程。正是科學的試驗和真理的獲取,使得人類得以進步、生產力得以發展、國家得以強大。但是,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獲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藝術帶給人們的真與善、美與丑、幸福與苦難等。任何時候,藝術不僅反映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而且極為深刻的影響著社會觀念形態,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藝術也為人類帶來了道德、修養、觀念,藝術是人類精神內核的外在形式,是人類靈魂修為的建筑師。第三次科技革命打開了綜合藝術教育思潮的大門,綜合性藝術教育成為以美國為首,包括歐洲在內的主要藝術教育思想。近年來,我國對藝術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在藝術教育的實施上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包括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美術等的綜合藝術課程的加入,改變了原本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與音樂課獨占的局面。這一改革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對部分落后的地區及中小學實施起來卻具有困難。這種困難多數來源于藝術種類多樣,藝術師資缺乏且過于單一化等原因。據調查,大部分中小學同時開設了美術和音樂課,而一些僅保留一門課程,無法開設其他藝術課程,更別談開設綜合藝術課程。此外,筆者還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資金、教師及崗位編制等問題的限制,被迫將原有的藝術課時間改為文化課。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及信息時代的到來,藝術形象開始進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充斥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在社會各行業需求中,越來越將藝術形象的認識、理解和創造能力,看作職員綜合性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現了“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識[1]。由于藝術教育長期以高精尖專業人才培養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會就業情況日益嚴峻的環境下,眾多中小學用人單位開始要求藝術教師具備綜合的藝術能力,能夠同時教授多門藝術課程,這使得單一的專業人才走到中小學等基礎教學機構時,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的發展給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當今的藝術教育不僅僅再是以高精尖的專業單一型人才為終極培養目標,而是以培養掌握多種藝術知識及相應的藝術技能,具備人文道德素養、創新意識及藝術鑒賞力、批評能力的綜合性藝術人才為同級目標。社會對藝術能力的渴求,點燃了藝術教育自身由單一專業型,向綜合普及型人才培養轉變的火焰,生態式藝術教育正是這把火焰的燃料。生態式藝術教育突破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形成各科藝術門類相互交叉、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的推動下,藝術人才培養及藝術基礎教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式藝術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態觀意義,它將不同的藝術種類相互鏈接并綜合,強調一種多視角、多方位的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整體創造思維的開發。按照滕守堯先生在《文化與創生》一書中所闡述,所謂生態式藝術教育就是:將舞蹈、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藝術按照生態的關系融為一個整體,整體的各個部分相互補充和支持;是一種為改變各種知識之間生態失衡狀態,形成知識生態關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感覺、人文素養和思維創造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態式藝術教育這種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通過各門藝術的攝入,形成一個融合全,在這個多樣性的融合圈里,迸發出新的知識與創造思維,從而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智慧。藝術創造離不開欣賞和批評,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藝術創作者,如果不伴隨對藝術作品的觀察、欣賞和反思,所創造的作品也會失去生命,成為軀殼。任何藝術都需要通過欣賞來達到教化心靈、感悟生命,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和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批評能力。同時,生態式藝術教育能夠有效的打通人對藝術產生的各種感覺,即“通感”力,這是一種能夠通過一個藝術作品的欣賞,從而感受到的不同藝術特征的思維能力。比如在鄧肯的現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樂節奏;在莫扎特的音樂中聆聽到戲劇的沖突及人物的對白;在拉斐爾的繪畫中看到舞蹈的線條及音樂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論文以舞蹈為主體,闡述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發展情況,通過舞蹈學、教育學、藝術生態學等,研究生態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方法。論文從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發,結合教育學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現象、舞蹈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舞蹈教育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探尋生態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論文將在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指導下,以我國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養模式及目標為參考對象,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理念進行全面、合理的科學研究與分析。根據論文研究的內容和目的,本論文主要通過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歸納演繹法來獲得論文所需的資料。通過對教育學、生態式藝術教育、生態藝術觀,及舞蹈學相關文獻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結合現實情況,幫助確定當前新時期,生態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養的應用和設置。同時,擬定在西南地區選擇幾所具有較強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對其普及型人才(或藝術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進行調查。此外,也將針對論文需求,擬定重慶市 6-8 所中小學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希望通過調查,能夠在社會群體、學生群體、用人單位群體了解到舞蹈教學,及對舞蹈藝術人才需求的具體情況。通過上述兩種研究方法,以生態藝術觀、生態藝術教育理論認識為依據,結合我國高校舞蹈培養現狀、我國普及型舞蹈人才現狀,從一般現象到個別認識,從而推知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方法及實際應用價值。
五、寫作提綱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緒論 9-12
一、 選題緣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義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態式藝術教育與生態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節 綜合舞蹈藝術教育的歷史回顧 12-16
第二節 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態式藝術教育產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本質與內涵 17-18
三、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啟發 18-19
第三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提出與內涵 20-21
二、 生態式舞蹈教育與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關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現狀分析 23-35
第一節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義 23-24
二、 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 24-27
三、 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27-30
第二節 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社會需求調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眾群體調查與分析 30-33
二、 就業單位需求調查與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態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應用 35-58
第一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教學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導法 36-37
二、 發現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節 “海納百川”——生態式舞蹈教育課程構想 37-52
一、 “生態式舞蹈綜合課”——獨立成課的教學形式 38-45
二、 多元藝術文化融入舞蹈課堂 45-52
第三節 重視“舞蹈認識”能力的培養 52-54
一、 圍繞課堂主題的藝術欣賞教學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評家學習 53-54
第四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質結構 54-58
一、 扎實的專業知識 54-55
二、 高品位的藝術人格 55
三、 多元的藝術知識 55-56
四、 廣博的文化底蘊 56
五、 綜合舞蹈教學意識和創造意識 56-58
結語 58-60
參考文獻 60-62
1、學術著作 60
2、論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1]資華筠 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年版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3]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 年版
[4]呂藝生.舞蹈學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堯.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凱麟 陳仁仁.儒家倫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堯.藝術與創生[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陽.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曉牧.生態式藝術教育案例與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勛.課程學[M].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緒 趙端瑛[譯]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勛 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年版
[13]賀志樸 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資華筠 劉青弋.舞蹈美育原理與教程[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于平、馮雙白主編.吳曉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堯.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澤爾巴赫 劉沛.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第一卷):經典文選(1932~20xx 年 中英文對照版)[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xx 年版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2
同時也成為人們達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類社會似乎正步入一個對話的時代。我們相信,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對話”將會發揮它在當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作為學校教育主要途徑的教學必然會與“對話”聯姻,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我們稱之為“對話教學”;仡櫧逃倪^去,對話教學是存在的,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處在非對話時代,對話僅僅成了一種教學的藝術,而未成為教學的理念。這樣看來,我們提出“對話教學”,是對當代社會對話精神呼喚的回應。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學習”即“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認為:教師的主要功能不是傳授知識,傳遞信息,而是激勵思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膽表現自我,學會對話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別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本世紀初,“探究交往合作觀”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把芯啃詫W習”作為一門課程被列入中學課程計劃,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說明我國已在課程教育改革中對學生資源價值進行重新確認和開發。不少有識之士積極致力于語文教育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建設活動。其中,在吸取融合主體性教學、合作教學以及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課程觀,特別是西方解釋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對話理論”,已成為本次語文課程改革引進的閱讀和教學的新理念。該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指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間對話過程;二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我認為對話理論必將在構建新的教育體系中發揮巨大作用。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蹦壳,對如何用該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案例還較少,在實際的教學中缺少可供借鑒的案例。
主體性教學:主體性教學是指以培養與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價值取向,以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條件,以知識為載體,師生主動參與,主體性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觀。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體系的幫助者、促進者。
合作教學: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的互動觀、目標觀、師生觀、形式觀、情境觀和評價觀。
后現代課程觀:認為實踐是課程的根本特性,自組織過程是一種教學的佳境,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隱喻與描述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引發對話參與體驗,要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規劃活動。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3
題目: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問題與方法
(一)選題緣由
之所以選擇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是受我的導師的啟發。直覺告訴我,這一選題與當前現實教育熱點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素質教育問題。深入認識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同時在董標老師的課堂中我獲得了一種認識,那就是:不要輕易地講思想創造,教育變革等主張,因為對很多的問題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體系,作為后人更多的是繼承與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應從對前人思想的認識開始;谶@種認識,我非常認同導師給我的建議,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我的研究方向。
從何種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種嘗試。通過認真 閱讀1979至XX間國內發表的相關性研究論文,我發現雖然對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研究較多,但有一些結論似乎與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現實出入較大,這促使我對這一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如果僅僅憑興趣進行一些了解倒是饒有趣味,但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問并加以論證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導師的啟發之下,我開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終我決定以‘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為我的論文選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假設
“以美育代宗教”這一命題提出至今已近百年,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一命題一直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有學者認為中國教育界內部把這個口號當作了真理。然而,反對者的觀點也異常尖銳。如許崇清發表在《學藝》第1卷第3號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說者有兩大謬誤,他們曲解了美之普遍性與靜觀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識與宗教意識,又復混淆美之意識與道德意識[①]。其實,與其說人們贊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說,還不如說人們更愿意相信存在這樣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或者說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無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別,使人無利害得失之計較。對此,筆者心存疑慮。筆者以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v觀當今世界,宗教并沒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證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回答了“審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人們普遍的理解是審美是無利害的,或者說,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審美不等同于美育,審美的無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賦之于美育呢?
(3)美育與宗教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對立面,兩者應該可以各自同時獨立存在。
以上觀點將作為本研究的假設在本文中加以論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歷史研究法。
論文第一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筆者通過收集國內不同時期的相關文獻,以時間為線索,對材料加以比對,歸納,整理,以期整體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種種認識。
論文第二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礎上,審思“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立論點是否成立,從而論證“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普遍對物質層面的東西關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們的功利意識增強,認為接受教育僅僅是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則讀書有何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一現象,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教育主題。本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從某些角度進行一些反思。
三、文獻綜述
(一)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說主要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本質內涵
感性啟蒙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杜衛在《“感性啟蒙”:“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從他的教育即啟蒙觀念出發,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其實質是在感性領域建立啟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啟蒙”。這種美育思想為20世紀中國美育理論鑄就了理論模式和思想方法[②]。為什么要進行“感性啟蒙?杜衛解釋道:一般講啟蒙都是指理性啟蒙,而現代性審美范疇中的“感性”是針對著“理性”來說的。但是,這是西方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的現實問題與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務是感性啟蒙;而且,當時中國美學家所處的語境與康德、席勒、尼采所所處的語境不同,他們并沒有感受到啟蒙理性的專制和壓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啟蒙感性來反抗傳統,重建中國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藝術。因此,圍繞著啟蒙這個中心課題,不僅哲學家關注啟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學家也是如此。這就不足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論》也提出了啟蒙觀點。不過他的啟蒙有另一層含義,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實質就是試圖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有高尚情與趣味的獨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蘊含了某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義,審美主義,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了對人的完善的價值追求,為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提供了審美主義轉變和審美主義道路。[③]
還有的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與“審美救贖論”如出一則。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著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義和價值正被疏離,人類已經承擔了創造自己的意義和價值的任務。原來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贖,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藝術在擺脫了神縛之后,賦予了人類全新的審美的救贖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
情感慰籍論得到普遍的贊同。贊同者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卻進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養人的純正感情,其影響力較之其他活動更純潔、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現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選擇[⑤]。隨后的學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趙惠霞就認為:美育擔負起現代人建構心靈家園的重任。因為它是一種情理自由結合的形式。在認識論中,理性排除感性,才達到正確認識;在倫理學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為道德意志;只有在審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觀賞,從而構成審美心理結構。當這種審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現實的功利,享受這種精神的快樂。建立在人類感情活動規律之上的美育,對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趨下、驅鳥之歸林,自然而然,無需強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構心靈家園,是一個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過程[⑥]。在同一時期,這一觀點大行其道。如李丕顯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以美育代宗教,通過藝術和審美活動建構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對現代世界課題的積極回應,是對宗教雙重性格的辯證揚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在今天仍具有實踐的和理論的雙重意義[⑦]。
3.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反思
當代的學者對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也有持不贊同的。冉鐵星認為:在目標上,蔡元培是企圖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途徑上,則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內在的宗教或美學式的修煉或省悟。其結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兒戲、可有可無,要么只能進行一些常規的藝術教育和禮儀教育。對于后一點,不客氣地講,中國古代的《禮記》要比蔡元培的設計深刻、豐富、完備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來,在當時的中國,此種美育是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認為:事實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邏輯上、學理上根本無法成立,只要人類最為深層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還認為:一般而言,美育與宗教存在兩種關系:其一是實質的統一;其二是層次上的遞進。作為兩種不同形態,又往往存在著從宗教向審美、藝術和從審美、藝術向宗教的演進。而在這兩種關系中,都無“取代”與“排斥”可言。[⑩]有學者針對“以美育代宗教”成為研究熱點現象提出來說: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們只是將蔡先生的主張當作一個有關美育的話頭,而對這一主張的內在理路則未加深思。審美、美育誠然重要,但發展美育卻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識到審美在人類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進而發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則大可不必。這是一個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時代,人類的整個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領域的文化功能當然就更是有限。誰也沒本事包打天下,誰也當不了人類心靈的救主。因此,人類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科學、哲學、宗教、審美等,還是和平共處、通力合作的好。其實,“以美育代宗教”說從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論爭,存在著完全相反的觀點。姚全興先生專門對五四時期“以美育代宗教”說之爭作了歸納總結。通過姚先生的研究我們發現,前輩學者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質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說與對象的角度,又有異同與范圍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從以上列舉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這場爭論不會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而是爭論本身,因為從中我們能全方位地知曉“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實質。
(二)文獻綜述小結
以蔡元培先生的聲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說一經提出立刻被許多的學者當成是一個教育命題。然而命題總是具有一個確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學者依據各自的學識,背景,從不同的角度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加以判斷,爭議不可避免。從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的演講上首次系統地闡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說開始至今,有過兩次爭論的高峰。一次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次是在1998年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之時。五四運動時期的學者著眼于文化的變革來審視“以美育代宗教”說,正反觀點碰撞激烈,而當代學者主要以歷史的眼光和從現實需求的角度去詮釋“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新內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觀點大多趨同,且較多持肯定態度。但無論如何,每一次的爭議都反映了相應的時代在文化,教育,價值觀等領域的訴求。
四、研究的難點
一是有關外圍的或細節資料的不足。比如當時別的學者對蔡元培美育主張發表的觀點、認識或批判等。
二是進行本研究需要一個寬廣的視野和豐富的相關知識背景。它深入到美學、倫理學、宗教、藝術、教育等等知識領域。如果沒有這些知識背景的話,勢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4
在學生學習上面刻苦勤奮是比不可缺的,在學習的時候總會面臨一些問題,遇到難題不要退縮。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最主要的任務肯定是教書育人,能長遠的促進教育事業,推動教育發展就需要不斷地進步,下面為大家推薦20xx年數學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希望朋友們能夠從中收獲。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流于形式、低效的甚至無效的課堂巡視還普遍存在著。在這種課堂上,當老師安排學生自學或者作業后,他們或者毫無目的地在學生之間轉悠,只是為巡視這個環節走過場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維持學習秩序為主,不給學生以任何指導;或者只是裝模作樣地側身看看、聽聽,“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學生,“請同學們做快一點!”或者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很不耐煩,“你怎么還不會!”在他們看來,課堂巡視就是為順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學而進行的。
針對以上現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巡視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并將以下問題作為研究過程中需要分析與解決的問題:學生對課堂巡視的態度如何?如何讓學生歡迎并主動配合教師共同完成好每次課堂巡視?如何在巡視中培優輔弱,提升優秀學生解決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后進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視時指導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同的課型,不同階段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預設不同的課堂巡視?如何根據巡視時的課堂生成來調整教學預設方案?又怎樣通過巡視來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更好地溝通師生感情,從而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二、問題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領研究過程
在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我正在品讀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全書貫穿了這一嶄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堅決地從師本教育轉向生本教育,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為當前解決教育問題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蔽蚁,以上這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導我對課題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視與師本巡視的對比
在問題的提出中筆者所例舉出的課堂巡視中的現象,便是典型的師本教育下的.課堂巡視。很顯然,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師本巡視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從根本上違背了“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生本教育觀點。生本教育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巡視,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在巡視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細心地發現學生的錯因,處理好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巡視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服務。
(三).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課上老師進行課堂巡視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好地在課堂巡視中為學生服務,我對所在學校中高年級全體學生采用無記名答卷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調查,并對比較豐富的原始數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1.在獨立解答題目時,老師來到自己身邊,有意露出作業本并希望老師指點的占47.5%,這些同學能從心理上能積極配合老師巡視;5%的學生根本不配合老師巡視,他們會立即蓋住作業,怕老師看見;心理有點緊張,總感覺有點不自然的學生占46.3%;沒什么感覺,自己照常解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的學生占38.8%。
分析:學生是否配合老師的巡視,這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更與老師平時巡視時的態度或說明確點其實就是親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關系。
2.在老師巡視時,如果自己遇到了難解答的題目,你會怎樣?舉起手,請老師來指點的占63.8%;不敢舉手,怕老師批評的占12.5%;不敢舉手,怕同學笑話的占8.8%;空在那,先做其它題目的占67.5%。
分析:在獨立解題時,遇到難題是常見的事,多數的同學能舉手請老師指點,然而更多的學生選擇空在那,積極主動的態度還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學生心理需要疏導,需要培養好問的精神。
3.在小組合作討論時,希望老師到自己小組來只是聽小組討論的占31.3%;希望老師指導,并成為小組一員,參與討論的占46.3%;要求老師到其他小組去,別影響自已小組的占5%。
分析:多數同學希望老師參與或指導自己小組進行討論,說明學生很歡迎在小組合作時的老師巡視,同時也說明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要進一步培養。
4.在課堂上自己進行相關操作時,希望老師到我身邊來,看我操作的占26.3%;希望得到老師指導的占77.5%;怕老師發現自己操作中的錯誤,最好別來到自己身邊的占15.0%。
分析: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老師在巡視時來指導自己進行操作,怕發現自己錯誤而不希望老師來巡視的也有少數同學,他們需要老師從正面多多引導。
在調查問卷給老師的建議一欄中,有些學生這樣寫到:老師應該一邊巡視一邊把發現的問題及時告訴全班同學,一邊巡視一邊講課,這樣全班同學的正確率就會提高;在巡視到學習差的學生身邊時,如果發現他們有許多題目不會,請稍微指導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時間,這樣會浪費別人的時間,應該讓更多同學都得到指導,不要讓有些同學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夠重視;老師,您在巡視時有時發現我的新穎解法,請向全班同學介紹;請老師課堂巡視時,應該到處都看看,不要單獨站在哪個學生的身后,讓這個同學感覺不安,好像自己的題目做錯了一樣,有時不知老師在身后,猛一回頭,就被嚇了一跳;老師在課堂巡視的次數不宜過多,如果過多會影響我們,會令我們過度緊張;我希望老師在巡視時發現我們的錯誤不要說出來,用手指點指點就行,這樣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滿足。這些都是學生原始的話語,透視這些真實的表白,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巡視了。
(四).教學實踐與課堂巡視的策略研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采取相應的課堂巡視策略呢?筆者就自己具體的教學實例,作了以下研究:
1.推崇“走馬賞花”
每堂課的時間十分有限,每次課堂巡視也只能以秒來計時。在這短暫的幾十秒時間內,教師要捕捉到反饋信息,了解掌握學情,并迅速作出相關的教學舉措,也就是說要有類似于“走馬賞花”巡視效率!白唏R觀花”只注重速度,僅注視表面現象,忽略了問題的本質,“走馬賞花”則需要教者敏銳的觀察力,有效的分析與判斷力,既能觀察到所有的花情,又能欣賞到幾朵別具一格、特艷的花,最終能快捷合理地調控好教學。
【案例】學習了百分數應用的第一個例題后,學生開始練習教材上的題目:六年級一班有48人,其中30人會游泳。會游泳的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我在巡視中發現,全班學生列式全部正確,可在計算30÷48時,全班多數學生都在草稿上列上了豎式30÷48進行計算,只有肖祝均、花明露兩個同學是這樣計算的:30÷48=5÷8=62.5%,他們兩人沒有用草稿,并且很快計算出來。
我知道,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互化,并且記熟了常見幾個分數與小數、百分數的值,如1/2=0.5=50%,3/4=0.75=75%,3/5=0.6=60%,1/8=0.125=12.5%等,然而在平時的計算中卻很少有同學主動運用這些結果讓計算簡便,尤其是在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看來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真是勢在必行。于是,我馬上讓這兩朵“花”向全班介紹他們的算法,他倆的介紹得到其他同學熱烈的掌聲。
2.善于“容錯借錯”
生本教育所倡導的一種新錯誤觀是: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點也沒有關系,這并不是說不應當做得完美,而是說允許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允許錯誤的出現。
也有人說“差錯對于學習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沒法排斥,后來改變策略,分泌汁液來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珍珠!蔽蚁耄@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正是一種很好的啟示。面對課堂巡視時所發現學生無法避免的錯誤,我們首先也只能是包容,然后依靠學生之錯,稍作點撥,順水推舟,“容錯借錯”或許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案例】一堂教學“用9的口訣求商”的研究課,學生在小組內編除法算式。
生1:8÷2;生2:9÷11;生3:54÷9;生4:3÷9
生4剛說完,其他三個學生都喊起來:“編錯了!編錯了!”生4難過地低下了頭。
這時,旁聽的老師輕輕地撫摸著生4的頭說:“同學們,其實他很了不起,只是這道題要等到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同學們都很詫異,生4也慢慢抬起了頭)
“誰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換成27;生2:把3換成72
“如果3不動,怎樣添上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4:(趕緊舉起了手)還可以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容錯”,讓老師變得更加寬容,讓教學變得富有彈性,這將會使學生不會產生挫折感;“借錯”,讓教學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放飛思維的場所,而在興趣盎然的兒童面前,錯誤也就會減少或者得到克服。“容錯借錯”,定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向《易經》表達的“無咎”境界。
3.倡導“大禹治水”
相傳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導”,終于成功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是在所難免的,課堂巡視過程中面對學生的困難,我們唯有合理地疏導,適度的點撥指引,方能讓學生豁然開朗。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案例】師生共同探索出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后,學生開始求下面圖形的側面積:
在巡視時,我發現馮凱麗同學是這樣做的:4X3=12平方厘米。怎么會這樣列式?我低下頭,開始了我和她輕聲的短暫的交流:
“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么計算?”
“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圓柱的底面是什么圖形?”
“圓形呀。”
“圓的周長又應該怎么算呢?”
“直徑乘圓周率呀!
“那你又是怎么算的呀?”
“我是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算的呀?”
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她把底面直徑看作了底面周長。我直接在她的補充習題上畫出了這個圓柱的底面透視圖,并用虛線作出了底面直徑,如下圖:
“箭頭表示的是兩點之間線段的距離,不是表示中間所有的線的長度,因此在這兒只能表示圓柱的底面直徑的長度!蔽疫呎f邊用筆比劃著兩點之間的線段。
“吳老師,我知道了,用箭頭表示的應該是線段的長,而不是曲線的長!
4.堅信“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學說精華所在,其本意是順應自然,遵循民意,要以民心為心,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能解決的讓他們自己解決。這與生本教育所遵循的盡可能少干預的原則是一致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巡視中,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給他們學習盡可能多的自主,就會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妙境界,他們的學習天性就會噴發出來,就會獲得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學生小組合作,探討長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生1:(演示)可以豎著對折,還可以橫著對折,一共有兩條。
生2:對,只有兩條,我也是這樣想的。
生3:不對,應該有四條,沿兩條對角線對折,折痕兩邊是一樣的。所以,兩條對角線也是它的對稱軸。
生4:(一臉茫然。)
生1、2:這……..
小組四人不約而同地抬頭看著旁聽的我。我知道他們把軸對稱概念中“重合”一詞與“一樣”混淆了。我剛想指明,但欲言又止!澳銈冊僮屑毾胍幌,一定會得出正確結論”。我給他們四人送去了期待的笑容。
(十幾秒的沉默后,)
生1:(興奮地對生3)你錯了,對角線兩邊是一樣,但折后兩邊不重合,所有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
……
我想,在課堂巡視中,堅信“無為而治”,定能引領我們的數學課堂達到“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成效與反思
在一年多的研究過程中,我較深刻地感悟到數學課堂巡視作為數學課的重要環節,必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我在進行課堂巡視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細心地發現學生的錯因,處理好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巡視努力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由于多種因素,該課題的研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研究過程重視巡視中的生成研究減少了巡視的預設研究。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巡視預設?巡視過程中教者的心理如何?等等,均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09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6-09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21
2017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8-06
舞蹈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10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最新06-09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9-29
淺談舞蹈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論文11-29
最新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例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