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但很可惜,此時此刻并不具備后世那般高機動性,高機械化信息化。 面對如此密集的炮火轟炸,這一刻彼得羅夫少校以及麾下所有士兵的心理防線都崩潰了。 腦瓜子嗡嗡的!這到底是什么敵人?怎么有這么猛烈的火力? 難道是遇到一個團的兵力在埋伏他們? 關鍵這一刻,連架起機槍大炮反擊都做不到,炮火太猛,唯一能做的就是趴在地上,祈禱炮火不要落在自己頭頂,子彈不要掃到自己身上。 伏擊戰一旦敵人配合,那絕對是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大殺器。 其中就有抗戰時期的經典案例,長沙會戰,這是一次由許多次中小型戰役組成的大型戰爭,其中多次運用伏擊戰包圍戰,誘敵深入等等策略。 趙銘也知道這種手段,因為己方在暗,敵人在明,對方完全不清楚他們的底細才能如此成功。 如果以后面對東洋人,人家在華夏大地,他娘的就跟回自己家似的,了解透徹僅次于一些本地老鄉。 可見其對國內的滲透有多嚴重,面對東洋人,這種簡單的伏擊戰就完全不可取。 而像長沙會戰那種大型戰役,如果讓趙銘去指揮,腦子想破了也指揮不了。 那絕不是僅僅一人的指揮就能如臂使指的,長沙會戰打了數次,投入兵力每次都是數十萬人。 最后一次更是將近五十萬多人的兵力。 雙方就在這片瀟湘大地相互角逐,各種計謀不斷,伏擊戰雙方就來了無數次,各種包圍反包圍。 不僅參謀部要做大方向的把握,臨陣指揮的軍官也需要做出適應于當時情況的臨時變通。 所以此時看著眼前這般順利的戰場,趙銘不由深深感慨。 回去之后,再想復刻這么順利的伏擊戰怕是難了。 也難怪許多時候與東洋人交鋒,真的沒辦法,只能硬碰硬。 雖然東洋人是個學習東洋文化的拙劣模仿者,但他們對華夏文化是真的了解,為了這場戰爭人家謀劃了太多年了。 幾乎是舉國之力參與這次戰爭,各行各業的學者都為此付出了一份力,地質學家甚至親自帶著學生到華夏用腳丈量土地。 水文學家逐條河流逐條河流記錄河流在每個季節的變化,濕度,汛期等等,還觀察每個季節河流附近道路的松軟情況,為后續戰爭時期,部隊開赴不會受影響。 一些有特長的就各展所能,沒有什么特長的,要么是潛伏在進行各種文化蠱惑入侵。 總之趙銘想想都覺得真是難為這群東洋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