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哪怕是奉軍與其他各路大佬廝殺時,取勝更多地就是依靠人海戰術和炮火連天的戰術。 幾乎看不到任何技巧性可言,在專業人士看了直搖頭。 甚至利用先進裝備也利用不好,比如早期在奉軍圍攻涿州城戰役時,相繼使用了重炮、法制坦克、飛機和毒氣彈。 然而無一例外,全都沒奏效,奉軍無法進行有效的步炮、步坦協同。 而是輪番攻擊,然后跟回合制似的,往往被逐次擊退,毒氣彈的使用更是差點反噬了自己。 即便后面成立了講武堂,舊軍校的教學水平依舊很難稱得上優秀,和士官學校,以及后面黃埔出身的沒法比。 而且加之被滲透的嚴重,以至于后面他們和東洋人對抗,那些戰術戰法,被東洋人完全掌握,可以說是小孩子和大人的區別。 其次就是信念不夠! 36年,在陜北時期,奉系舊部曾與我軍進行過多次軍事體育比賽,結果均是被當時吃不飽飯的我軍大獲全勝。 只是到了抗戰中后期,從奉系出來的幾支軍隊才打出了亮眼表現,或許那時候已經不再是地域劃分了,均只有一個目標,抗日。 但這無法掩蓋這年代的奉軍戰斗力低下。 簡單來說,拋開裝備不說,順風仗他們打不會,逆風局他們幾乎不可能翻盤。 而且裝備優勢,奉軍目前還有,但同樣有弊端,那就是裝備混亂,各式各樣的型號一大堆,堪稱萬國造。 有時候子彈型號無法與槍械匹配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其次對后勤的壓力極大。 裝備混亂,無異于給后勤增加了極大的負擔。 不過嘛,這事兒,現在屬于國內普遍情況,各個部隊其實也大差不差。 也就國府那邊,在這幾年開始逐漸改革,對精銳王牌部隊集體換裝德式裝備,算是理念上逐漸走上正軌。 說回正題,巷戰的確是對防守方極具優勢的戰陣。 可是在抗戰時期,東洋人作為攻方,依舊能打出一比三的戰損比。 雖然后期國府一邊打出了幾次二比一,甚至一比一的戰損比。 可見當時的東洋人的各種戰術先進程度的確是我軍沒法比。 直至戰斗后期,咱們也是摸清楚對方的先進戰斗理論,也摸清楚東洋人的戰法思路,以及一些主要東洋將領的性格,加上上下一心,這才能逐漸扳平戰損比甚至完成逆轉。 換算一下,趙銘感覺自己面對全盛時期的東洋人也夠嗆。 畢竟拿奉軍和東洋軍做對比的話,就好比北大營一戰,也就是事變時期打響的第一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