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黃河日益渾濁,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首次將黃河作為固定名稱使用。 到了我大明一朝后,黃河中的泥沙已經達到了歷年之最。” 眾人陷入沉思之中,對皇帝所說的事兒似乎有些明白,但又隔著一層紗布一般。 “拋開黃河、淮河等,我們再想想整個華夏歷史上發生的山體崩塌和泥石流事件,具體多少朕不清楚,但我大明一朝記載的,每年都有那么三五十次。 朕說的還是大型的,一些小型的還未記載在縣志之中,如果算上估計至少每年數百起之多。 而歷史上最大的有六次,一是漢初甘肅舟曲一帶山崩,唐貞元三年陜西長安附近終南山滑坡,埋沒村落,貞元十九年,四川嶲州(西昌)山崩,壓死百余人。 宋元符二年,陜西漢中,山裂,水涌出,壞民廬舍。 成化二十一年,云南東川,礦區暴雨后,山石崩墜,埋民居千余。 三是嘉靖三十五年,陜西華縣大地震引發大規模滑坡,死亡約八十三萬人。 造成山體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的原由有很多,諸如巖土性質和地質構造的地質條件、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地貌、降雨和河流侵蝕的水文作用、地震和火山等, 除此之外就是人為因素,諸如工程建設破壞、濫伐森林和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破壞,地下采礦和露天采礦導致山體松動等等。 地質等自然因素我們無法控制,但人為因素總能控制吧。 如果你們去翻看子戰國到大明一朝黃河變黃的規律就會發現,戰國到西漢的農業開發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個時期鐵器普及、耕地擴張。 到了唐宋時期,人口快速增加,耕地壓力增加,于是黃土高原大規模墾荒,森林砍伐加劇。 到了大明一朝,人口比之唐宋增加的不是一點半點,沿河兩岸的墾荒再次加劇。 大量的墾荒和砍伐,讓水土加劇流失,在大雨的沖擊之下流入了黃河等河流,以及發生泥石流。 其二,大量的樹木被砍伐,植被破壞除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頻繁發生外,還有加劇了氣候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 例如絲綢之路,那些綠洲的消失和縮小,導致水位在快速的下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