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順利完成對一家特效公司的收購,并整合為公司新部門后,任仲倫卻又遇到問題。
原本他的打算是將新部門級別定為科級,方便后面韓家棟接手。
可在收購過程中,公司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光是收購價就超過了三億。
沒辦法,他既然打算利用韓家棟的人脈,將新部門的相關技術人才送到好萊塢去學習。
那他的目標就不僅僅是要做到國內頂級,更是要向好萊塢看齊。
以此為目標,別說國內中小型的特效公司,就是那些大特效公司,在基礎設備和技術人才等方面,都不一定能滿足上影的需求。
所以最終經過一番考量,上影直接收購了一家能在國內排名前十的特效公司。
花了這么大的代價,后續肯定還要在設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繼續投入,如果僅僅只是科級,那也太奢侈了。
畢竟國內現在很多和上影行政級別相同的國企,總市值都不到三億。
也就上影財大氣粗,才敢玩這么大。
但國企可不是私企,想怎么來就怎么來。
無論是這筆收購計劃,還是后續新部門的成立,都需要報備審批。
若是不能把花這么大代價成立的新部門,給出一個合理的安置,根本不可能獲得通過。
上影在最初報備時,上面甚至都動過將這個新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一個新公司的念頭。
但上影花了這么大的代價,怎么可能同意這種方案?
那跟拿刀在上影身上割肉有什么區別?
所以經過一番協商,新部門給到了處級的行政級別待遇。
而這顯然不是剛提干的韓家棟能在短時間內能達到的。
要是上影強行要把這部門塞給韓家棟,有些人就該有意見的。
“老程還有幾年就退休了,我準備讓他先暫時代管這個部門,你看怎么樣?”
董事長辦公室。
任仲倫征詢著韓家棟的意見。
也確實不得不重視韓家棟的意見,這個部門成立的很大原因,就是為了更好的留住韓家棟。
要是韓家棟不滿意這安排,韓家棟有可能跳槽不說,沒有韓家棟牽線搭橋,上影想讓新部門到好萊塢去學習的打算也會落空。
到時那三億多可就白花了。
不!
不僅是白花,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公司的負擔。
畢竟現在特效行業十個公司九個虧,特別是國內稍微對特效有一定要求的電影,又都會去找國外的公司,對國內特效公司就更是不友好了。
“公司看著安排就好,我現在的主要精力會放在拍戲和節目上。”
韓家棟沒有表現出什么不滿。
任仲倫心底稍安:“那去好萊塢學習的事……”
“你讓人聯系許琴,她會安排。”
對于公司花這么大力氣發展特效技術,韓家棟自然是支持的。
國內的影視公司,別說國企,就是私企,現在也沒有哪個公司有發展特效技術的意識。
一個是用到的機會少,完全不需要費力去搞什么特效,需要用到的時候花錢去找外面的公司就好。
另一個就是,現在搞特效,確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短期來看,去外面找特效公司也確實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但從長期來看,這顯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以后特效的費用只會越來越貴,就像卡梅隆拍《泰坦尼克號》時,在特效上的花費才一百萬,到《阿凡達》時,這個數字已提升到1.5個億美元!
國內的電影在特效上的花費很難達到《阿凡達》那個層次,但隨著國內觀眾的胃口被好萊塢的特效大片養刁,國產電影想發展特效大片,也只能盡可能提高特效水平。
到時光特效上的支出,就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
而成本的增加,又會導致風險變大。
為了控制風險,國內的電影公司就會下意識減少特效大片的拍攝。
這無疑不是個好現象。
現在稱霸春節檔的是《非誠勿擾》這種小成本電影倒沒什么。
畢竟現在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國內的特效技術,都還處于一個很落后的情況。
但如果十多年后在春節檔霸屏的還是像原時空那樣的一些小成本電影……
不,也不能說是小成本電影。
畢竟人家成本好幾個億呢!
只不過人家八九成的成本,都花在了演員片酬和營銷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