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瑾與周念慈用過午膳后便準備離宮。 不過離開之前,有人報了個消息上來——永嘉帝分別為榮王府、瑞王府和慶王府賜下太醫,為六位王爺王妃調理身體,隨同賜下的還有無數珍稀藥材,連精通養生的嬤嬤都一府分了兩個。 趙瑾一時沒覺出永嘉帝究竟什么意思,還以為誰身子不好了,京城眾人也是如此想法,一時間上門探望的不少。 可在見過人后卻發現這六位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甚至瑞王妃當場提劍干掉了一頭突然狂躁的牛。 若這都算身子不好,那他們怕是只能稱作藥石無醫了。 要說永嘉帝突然就友愛兄弟過甚,慈和起來,大家是不太信的,畢竟太上皇都沒能得他如此孝順。 上有所行,下頭必定是揣測再三的。 所以在這三府日日傳出來的藥味不絕后,大家似乎意會到了什么。 帝后無子,不止太上皇急,文武百官也急,這對永嘉帝而言不算什么大壓力,但絕對是麻煩,而現在,他將麻煩甩出去了。 一國皇帝無子的確容易動搖國本,可若這是個實權在握的皇帝,那就另當別論了,尤其百官中有不少古板守舊的,堅持以正統為主——皇帝沒兒子,皇帝的兄弟、堂兄弟、叔伯侄子還沒兒子么? 不過鑒于永嘉帝年輕力壯,百官覺得還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因此他為三府賜下太醫的行為,百官認為怕就是單純嫌麻煩,覺得整日拿皇后無子來說事的他們過于啰嗦了。 在揣摩出這個意思后,朝堂安靜了不少。 誰也不是賤得慌,非得跟龍椅上那位對著干,一旦察覺出自己可能真的招人嫌了,饒是對皇后無子依然有些微詞,或是對后宮嬪妃之位有些圖謀,也都不約而同的暫時安分下來,畢竟將皇帝逼得太緊,倒霉的是誰就不用說了。 帝后大婚才半年,尚可再觀察觀察,耐心等等。 于是這場風波無聲無息就被壓了下去,唯一倒霉催的只有三府王爺王妃。 御賜的太醫嬤嬤可不好打發,他們再不樂意也只能捏著鼻子喝各種補藥補湯,舉夫妻之力在大齊皇室綿延后嗣的路上添磚加瓦。 無論心里如何咬牙切齒扎永嘉帝小人,三位王爺日日上朝卻都是如出一轍的紅光滿面,顯而易見的被補得氣色更好,也更壯實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