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又為什么不立刻出兵朝鮮,兩面夾擊建奴?
因為他要給建奴留一條后路。
為什么留后路?
因為他要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國力角度分析,建奴失敗是早晚的事。
當平遼大軍攻入赫圖阿拉之時,有人會選擇以死殉國。
有人會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還有很多人會放棄城池,轉身逃跑。
至于往哪里逃,建奴有兩個選擇。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遼大軍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問題便會接踵而來。
深山老林里的物資十分有限,尤其是糧食這種能物資。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數少,建奴還可以在山中尋找一些合適的地方開荒種地。
種地收獲的糧食加上打獵獲得的獵物,可以勉強讓少量人活下來。
吃飽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餓。
不過...
人員密度一高,糧食和獵物就不夠吃了。
因為山中能成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時山中獵物也有限。
所以。
無論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終只有少數人能活下來。
崇禎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于是乎,多數建奴就只能選擇第二個選項: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兩個。
分別是蒙古人和朝鮮人。
建奴以漁獵為生,蒙古人則是游牧民族。
建奴很難適應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氣候帶來的土地干旱,糧食減產等影響還在持續。
蒙古人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又有多少余糧分給建奴?
也就是說。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關系存續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糧食,建奴也需要糧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