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師兄,你找我?”
“坐,你最近是靈感爆發了?一次性改進這么多大模型。”
跟高煒交流,江皓是更加的直來直往。
依照他過去的記憶,高煒大部分工作都是對單一的模型進行改動,或者單一模型架構突破。
還有很多時候,其實是幫著他一起發論文。
像這次這種一次性四個大模型變動,可以說是業績大爆發了,相當于一次大版本迭代啊!
江皓是忍不住關心他心理狀態。
要不是看在他狀態很不錯的情況下,甚至想勸他再多去外頭玩幾天。
對于公司里大數據組的這批十幾人的核心全職團隊,江皓的態度跟哄孩子差不多。
要什么給什么,定期去一趟打打氣,勸人自己休兩天,反正這個部門也不考勤,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哦!師兄,我正想找機會跟您說這事呢!”
“這次大模型這么多更新不是我們團隊搞的,是我同學跟他老師幫忙改進的。”
…
“就是公司里你之前說的麻省理工的兩位顧問?”
整個海鯨公司的大數據模型幾乎是行業內最早起這個概念,最早真正將其以公司核心業務構建搭建的平臺。
高煒可以說在其中居功甚偉!
之后隨著大模型開始受到重視,尤其是學術界開始廣泛開啟這方面研究。
從事這一塊的專門人才,才在BAT等國內幾家大集團相繼跟進后,慢慢增加。
海鯨科技也招攬了一個團隊的專門算法與人工智能的人才,自己培養成大數據方向的人才。
只不過真正在這方面有突出天賦的,整個團隊還是沒有出挑的。
所以才前兩年,高煒部分模型業務無法突破時,找了不少高校專門從事這塊的牛人教授合作。
給顧問的頭銜,只要愿意空閑時參與部分改進。
不管是給本人的錢,還是投其研究的錢,海鯨都愿意跟進。
這兩位麻省理工的顧問,也算是高煒自己的人脈搭上的。
江皓印象中好像擔任顧問名頭,已經有一年多的工夫,什么大的幫助好像沒有。
不過海鯨科技公司的專家顧問名頭也就是個空殼名頭,倒是意義也不大。
如今沒想到一次性給了這么多改進和突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