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齊玄素是個什么樣的人? 是不是惡人尚且不好定論,但他肯定不是個善人。 縱觀齊玄素的經歷,從萬象道宮的龍虎社開始,一直到師父被殺,他沒有惹任何人,卻遭受各種不公,風憲堂沒有給他一個公道,北辰堂也沒有給他一個公道,是他自己討回了公道。 有了這樣的經歷,如果他還能再去認可所謂的規矩,那就是圣人了。所以他毫不猶豫地殺了萬修武,而不是想著收集證據去告萬修武,若非太平客棧里實在不好殺人,他也不會輕易放過岳柳離。 一個習慣了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人,怎么可能信奉花圃道士這一套?哪怕是迫于形勢,他在嘴上不得不信,骨子里也是必然不信。齊玄素從來都不是玄圣,他是個小人物,萬事從自身立場出發,善我者善,惡我者惡,這也許是他的局限性,卻也不得不承認,經歷會決定人的想法。 什么是弱肉強食?那就是齊玄素遭遇不公之后,只恨自己太過弱小,而不是怨恨世道不公。這個種子埋下之后,注定了齊玄素不大可能是個講道理的人。 不過這個世道本就是不公平的,從來都是弱肉強食的。如果齊玄素是參知真人,那他就不會親自動手殺萬修武了。他只會吩咐下去,立時就有專人去查,從當年的眾多當事人查起,帶著大量的證人證據,完成翻案,符合程序,最終罪犯伏法,各種包庇之人被問責。 可齊玄素不是參知真人,在殺萬修武的時候,他只是個假死的七品道士,就算他在風憲堂門前跪上三天三夜,也沒人去給他翻案,他只能用自己的辦法去討還公道。 說白了,有權有勢就追求過程的正義,無權無勢就追求結果的正義。 若是無權無勢卻非要追求過程的正義,大約就是拖個三年五載,無盡的扯皮,每一步都在規矩范圍之內,結果卻是不了了之。 正因如此,百姓們才會贊頌話本中高來高去的俠客。從法家的觀念來看,所謂的行俠仗義其實是使用私刑,過程是錯的,俠客沒有權力去裁定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你的正義不是我的正義,可百姓們為什么會喜歡、認可并且大力贊揚行俠仗義的俠客呢?大約是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大約是因為普通百姓都是無權無勢無錢之人,更是請不起訟師之人。 如果齊玄素生在玉京,就像無數個花圃道士那樣,生長在一個文明的環境之中,也許他會從心底里信奉道門的法度,奉為圭臬,視正義為金科玉律。可惜花圃里沒有他的位置,他只是野外叢林中一棵野蠻生長的野草,一切只為好好活著。 齊玄素因為自身的經歷,對于法度和規矩,天然抱有極大的不信任,所以當他遭遇問題,總是信任自己的刀劍。至于什么我的正義不是你的正義,倒也簡單,要么讓我去見閻王,要么你自己找閻王說去。 夏蟲不可語冰,兩個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想法相通?齊玄素重歸道門以來,早就受夠了這些繁文縟節。如果他有七娘那樣的境界修為,也許他會選擇做魏無鬼,而不是齊玄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