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青鸞衛百戶不敢多言,緩緩退下了。 趙光霽的心情十分晦暗。 鳳臺縣的事情出了紕漏,他被同知大人召回帝京,名義上是述職,實則是問責。 這件事是他和江別云謀劃不假,可他和江別云之所以相識并且共事,卻是因為上面的緣故。 難道是太平道那邊給了都尉府壓力? 從上空俯瞰,整個帝京城就像一個“凸”字。分為四重,“凸”字的上半部分是內城,內城中有皇城,皇城中有宮城,“凸”字的下半部分是外城。 總的來說,宮城居中,四方層層拱衛,主座朝南,中軸突出,兩翼均衡對稱。 宮城面積最小,是皇帝居住所在,也就是所謂的“宮里”,正門為“午門”。 皇城包括宮城,正門是為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出承天門之后是一三面環墻的巨大白玉廣場,廣場最南端又有一門,此門名為“大玄門”,又稱“皇城第一門”,與國同名,是為國門象征,此門等閑人不可經過,唯有國之大典時,皇帝鑾駕會從此門經過,至于皇后,也只有大婚時才能從此門進入皇城。 大玄門氣勢恢宏,南向五檻正中三闕,單檐歇山,飛檐重脊玄色瓦頂,門兩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即是御路,御路左為“天街”,形似棋盤,有“帝王富貴一局棋,終有局散勢敗時”之寓意,御路右為“千步廊”,因為左右各有東西向廊坊一百一十間而得名。 千步廊之外環繞高達兩丈的宮墻,墻外兩側集中了朝廷的大部分衙門,東墻外是吏部、禮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西墻外為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等三法司衙門,青鸞衛的親軍都尉府則在大玄門以內,承天門以外,與六部衙門有一門之隔。 眾多衙門中,唯有兩個是例外,是在宮城之內。一個是內閣,位于午門內的文淵閣。另一個是太平觀,位于原司禮監舊址。 前朝大魏時,內廷設立二十四衙門,以司禮監為首,為首的司禮監掌印大太監被尊稱為“內相”,外廷統攝六部的內閣首輔則被尊稱為“外相”,兩人一內一外,行使丞相權責。 這也是大魏朝廷最被詬病的宦官干政。 待到大玄奪取天下,不僅廢黜了衛所制度和五軍都督府,也廢黜了以司禮監為首的內廷二十四衙門,將所有權力收歸內閣,內閣首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相”,能與皇帝坐而論道。 不過大玄朝廷又沒有完全廢除延續了幾千年的宦官制度,一則是因為慣性的力量巨大,二則是因為前朝大魏遺留下了十萬宦官,而且這十萬人中不乏高手,大玄朝廷不能放任自流,只能選擇接手。 大魏立國之初,為了拱衛皇室,設立了青鸞衛和內廷二十四衙門,青鸞衛有十三太保,招募奇人異士為己用,宦官則是皇室自己從小培養,授以一位儒門高人編撰的佛道秘典,是為江湖人口中傳說的‘大內高手,而宦官之間也是師徒相授,代代相傳,與宗門無異。 除此之外,還有“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儒門中人,如此三者相加,使得大魏朝廷在二百余年的時間中,一直死死壓制著道門和佛門。 宦官的傳承不在五仙傳承之列,專門用于身體殘缺不全之人,雖說修煉到極致之后也能窺得長生妙諦,據說還能悟出天人化生、萬物滋長的要義,但是修煉之前卻要自宮。若是男人或者女人練了,則會陰陽逆轉,男子變為女子,女子變為男子,十分詭異。 隨著大魏朝廷覆滅,這門傳承也落在了大玄朝廷的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