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十年之后-《過河卒無錯字精校版》
第(3/3)頁
白蓮教本是以佛為主,以道為輔,所以與儒門正統(tǒng)涇渭分明,儒門高高在上,也不接受投降。
道門上位之后,直接佛道開戰(zhàn),玄圣親臨前線,東皇主持后方,拉攏儒門,同時肅清各地佛門勢力,順帶把白蓮教里跟佛沾邊的也給掃了,跟道沾邊的兔死狐悲,直接投了道門,接受道門的改造。最后只剩下大貓小貓兩三只,白蓮教由此沒落。
此方世界的白蓮教卻是相當(dāng)勢大,尤其在江南等地,多有發(fā)展,甚至屢屢起兵。
此番白蓮教派出使者來接觸太平教,名義上是同道之間的來往,白蓮開處千萬朵,不知生就哪一枝?
實際上是探虛實來了。
若是硬骨頭難啃,那就結(jié)成盟友。若是軟柿子好捏,那就一口吞下。
殷正心作為堂堂右參議,當(dāng)然不能親自出面。不過在這十年來,他也培養(yǎng)了一個心腹副手,名叫陸云山,原是個屢試不第的教書先生,被殷正心聘為幕僚,后來殷正心創(chuàng)立了太平教,陸云山也成為太平教一員,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書以及至圣先師、亞圣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掉,表明心志。
齊玄素擔(dān)任縣令期間,不能離開本縣,陸云山攜帶《太平經(jīng)》獨自離開瓊明縣,輾轉(zhuǎn)各縣,宣傳太平教,在幾個月里,吸收了一百多個窮苦百姓為信徒。
在其后的數(shù)年時間里,陸云山以教書先生的身份為掩護,白天教書,晚上手提火把,翻山越嶺,串村走寨,宣傳太平教,發(fā)展會眾。窮苦百姓對他十分信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nèi),發(fā)展了三千余人加入太平教,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分子。
這其中固然有陸云山的本事,也是時勢使然,若非民不聊生,又怎么會有這么多人加入太平教,本質(zhì)上還是底層人的抱團取暖。
萬事開頭難,有了這三千人,便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后來殷正心高升右參議,陸云山面見殷正心,兩人會晤后決定以瓊明縣為太平教大本營,由陸云山坐鎮(zhèn)此地。
同時,殷正心傳授陸云山“太平要術(shù)”,又封他為地公將軍。
殷正心能挖掘陸云山這個人才,當(dāng)然不是偶然。關(guān)鍵是齊玄素俯瞰人間,有望氣之術(shù)。此方世界,有命格根器之說,陸云山此人的根器便屬于上下限差距極大,下限不過是個窮困潦倒的教書先生,上限則是攪動天下大勢的謀士文臣。
說到底,還是要看世道如何,如果是太平世道,那么英雄無用武之地。可如果是亂世,正是大展拳腳之時。
大魏王朝已歷四百余年,積弊深重,亂世不遠。
陸云山這等人物也終于可以一遇風(fēng)云便化龍。
此番白蓮教來人,便是陸云山出面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