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畫餅-《過河卒無錯字精校版》
第(1/3)頁
當初玄圣搭建金闕,總共有四脈人馬,分別是:太平道、全真道、正一道、大掌教嫡系,分別對應三位副掌教大真人和大掌教。
所謂大掌教嫡系,也可以稱之為中立一派,比如萬象道宮就屬于中立一派。主要作用是防止大掌教被三道架空,其最為勢大的時候,出過一位大掌教,九堂都是中立派把持,三道只能把持地方道府。不過中立派相較于三道較為松散,最終也沒發(fā)展為第四道。
當然,歷代大掌教能否掌握中立一派,還要看自己的本事。六代大掌教解散紫霄宮,大失中立一派的人心,最終自食惡果,被徹底架空,政令不出紫霄宮。相反,五代大掌教就牢牢掌握了中立一派,使其成為自己的基本盤,又巧妙利用三道之間的矛盾,拉攏一派、打壓一派,又挑動其內(nèi)斗,使其無法合力對抗自己,把帝王心術(shù)的平衡之道運用得爐火純青,最終連副掌教大真人都能換掉。
這也是正一道和全真道都聯(lián)手了還是不能確保大掌教歸屬的原因。一則是正一道與全真道各有保留,互有防備,這是人之常情。二則是中立一派的存在,若是太平道取得中立一派的支持,仍舊可以奪取大掌教尊位,所以李家才要確保鳳麟洲戰(zhàn)事的勝利。
參知真人能否晉升平章大真人,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除了長生仙人必定晉升平章大真人之外,若是出身中立一派,就比較容易晉升,若是出身三道,就比較困難一點。相較而言,同樣是偽仙,中立一派的參知真人幾乎是年齡資歷一到立刻就能晉升,而三道出身的參知真人因為三方互相掣肘,必須要有足夠服眾的功績才行。
當然,有利有弊,在競爭大掌教的時候,三道就大占優(yōu)勢,中立一派幾乎是靠邊站、等結(jié)果,所以這種晉升方式相當于一種補償。
金闕名義上是三十六位參知真人投票選舉大掌教,可為了防止出現(xiàn)僵持不下的平票情況,平章大真人同樣擁有投票的權(quán)力。平章大真人們?yōu)榱舜_保自己的超然地位,很難被收買、拉攏,相對來說比較公平。
如果說中立一派最為松散,根本不成體系,沒有三師這樣的明確領(lǐng)袖,只有為首的幾位平章大真人,底下的人也沒有那么強的歸屬感,那么全真道就是第二松散的大派系。
這也是玄圣遺留下來的問題。
當年玄圣重新劃分三道,太平道和正一道都很簡單,太平道以李家為主干,正一道以張家為主干,然后再加一些其他派系,比如慈航一脈、青丘山一脈等等。可全真道就不好這么做了,因為當時還沒有姚家和裴家的概念,當時這兩家就是幾個人,甚至不能稱之為家族,其余幾大派系不分伯仲,勢均力敵,這就是先天不足。玄圣覺得全真道太過松散,不好與另外兩道鼎足而三,為了防止全真道被另外兩道壓迫,就要增加全真道的體量,于是玄圣在劃分了大掌教嫡系之后,把剩下的人一股腦全都塞到了全真道中,后來的各種孤兒也默認歸屬于全真道。
如此一來,全真道的確是三道之中體量最大的,可內(nèi)部更加松散了,遠沒有另外兩道的凝聚力。
在這種情況下,全真道士內(nèi)斗也是最為激烈的。
開辟婆羅洲道府之后,掌府大真人一派屬于大掌教嫡系,在六代大掌教解散紫霄宮之后,越發(fā)式微。掌府真人一派就按照老規(guī)矩被劃歸到了全真道,這些年來越發(fā)勢大。
王家屬于全真道,可對于全真道能有多少歸屬感,實在不好說。
對于習慣了內(nèi)斗且素有小道門之稱的全真道來說,處理掉王家根本沒什么心理負擔。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兰坪|
扶绥县|
得荣县|
邻水|
宁晋县|
邢台市|
合肥市|
噶尔县|
康平县|
汾西县|
台湾省|
合作市|
万山特区|
和田县|
西安市|
三原县|
佛山市|
马龙县|
凤城市|
炉霍县|
修水县|
农安县|
尚义县|
湟中县|
彭州市|
修水县|
永川市|
保康县|
西城区|
邛崃市|
淳化县|
奉化市|
青阳县|
四川省|
台北县|
内黄县|
安多县|
临泽县|
连平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