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烏桓人要求撤兵的事情打的張純是措手不及。 眾人見張純咬牙不回應,漢魯王烏延也上前一步,沉聲道: “張將軍,我等雖為盟友,但各有各的難處。 此次出兵,我烏桓各部已傾盡全力,如今損失慘重,若再不退,只怕烏桓將無兒郎可用。” 在兩位烏桓大王之后,一個又一個的烏桓首領們紛紛站了出來,表示要求撤軍。 張純臉色鐵青,如此困難的情況他怎會不知。 但他自身的騎兵數量稀少,若是失去了烏桓的騎手,他的大軍就像瘸了腿的猛虎,或者瞎了眼的雄鷹,會造成難以預計的損失。 但,縱使再不愿意,他也明白,強留烏桓人已是不現實,只得無奈地點頭同意。 表達了對這些盟友的感激之情后,張純又表示將發送一些盤纏,允許烏桓人撤離。 但撤離并不是現在,他不能讓烏桓人就這么輕易地在大敗之后馬上離開,否則他的大營恐怕會瞬間崩潰。 而且張純對這些烏桓人還有一點別的想法。 于是乎,張純首先給了他們一個下來不用再出戰的表態,然后便承諾安排他們擇日撤離的事項。 對此,這些烏桓人最后還是給了張純一點尊重。 作為一個合作了數年的盟友,他們也不希望看張純這么突然就崩了。 當然,最關鍵的是烏桓人也擔心,撤離便潰逃,到時候怕是損失更加慘重。 于是,烏桓人在要求張純盡快安排撤離后,便轉身離開了大營。 看著那些面色沉重,垂頭喪氣離開的烏桓人,張純心中泛起了一絲絕望。 按說,即便這些烏桓人走了,他也依然有十余萬大軍,但看著眼前這座平原縣城,回想一下今天的戰況,張純竟然自己也心生了三分退意。 也許,是時候考慮下該怎么體面的撤退了? 不,還不是時候。 那叫蘇曜的將軍和他帶領的騎士雖然強大,但到底數量也就那么一點。 那些人也是一個腦袋兩只手,被殺就會死。 他張純,還不到絕望的時候。 這多留下烏桓人幾日,也是為了再做那最后一搏。 他要讓烏桓人看看,自己還有機會。 他還有一個殺手锏沒有使出。 就這時,突然帳外傳來一聲通報: “張將軍,發石機的組裝已經就緒!” “隨時都可以發動攻擊!” 聽到通報的張純猛的轉身,連道三聲“好”字。 “通令全軍,今日些許挫折算不得什么,且好好休整一番!” “待到明日,一起出來,看那天降雷霆霹靂!” 張純攥緊拳頭,聽著平原縣城那邊的歡聲雷動,恨聲道: “蘇曜,盧植,還有那昏君皇帝” “別以為你們贏了。” “盡管慶祝去吧。” “這小破縣城保護不了你們。” “區區個人武勇,在我這天罰之力,根本微不足道。” “待得城破之后,我定要會讓爾等后悔,自己今日的囂張!” 次日,凌晨,反賊卷土重來,發動了一次可怕的夜襲。 夜色中,平原城的上空被漫天的火球照亮,仿佛白晝一般。 這些火球帶著死亡與毀滅的氣息,向著平原城呼嘯而去,撼天動地。 城頭上,盧植被那震天撼地的聲威驚醒,他望著眼前這一幕,臉色大變。 他萬萬沒想到,這些反賊,居然拉出了此等大殺器! 發石機。 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投石車,拋石機或者霹靂車等。 中國的拋石機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是純利用人力的人力拋石機,是用人力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桿上的梢(炮梢)。 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過,需250人施放。 而在三國時代,投石車的經典案例則是在曹操與袁紹官渡大戰時。 當時的袁紹占據高地,在營地中壘土成山,建立高樓向曹營射箭,迫使曹營中人日常移動都必須舉盾而行,被壓制的抬不起頭。 而曹操最終則是連夜趕制,修建了數百架霹靂車用以反制,以巨石攻高樓,將其一一摧毀。 而這里,張純作為參加過黃巾之亂的老人,又是故中山國相,自然很清楚這一利器的威力。 為了速攻,盡快破城,在大軍圍城之后,他便使人傾力打造這些攻城武器。 為此,他才在拖了這近半月后才侃侃發起攻城。 張純本想著,在昨日初戰中,先以常規手段,消耗一下守軍意志,同時尋找到城防薄弱的環節,之后再突然安排投石車密集攻之! 然而,他沒想到,這首戰竟然打的如此不順。 不但被那姓蘇的小將軍攪的李虎將軍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二十萬大軍更是連城墻根都沒摸到便退回了大營。 既然如此,那只能出殺手锏了! “都看好了!” “讓這些漢兵,在我等的雷霆霹靂面前顫抖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