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所謂明人不說暗話,盧植久負盛名又個性耿直,自也不是那種和人彎彎繞的性格,當下便坦誠告知。 原來,說來說去還是四個字,功高難賞。 此次北伐,聲勢浩大,又是皇帝親征,但是結束的卻極為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告勝利,幾乎成為了蘇曜個人的獨角戲。 兩座堅城,全部是一日即下,浩浩蕩蕩的中軍與諸侯聯軍成了為其打掃戰場的輔兵. 如此高效的表現,自然震撼眾人,該如何賞賜就成了尚書臺中吵破頭的一件大事。 有的人認為,不能孤立的看待此次北伐,其本就是平原戰后的收尾掃蕩戰,敵軍已亂作一團,誰去都能輕易拿下,只不過蘇曜的速度太快,便宜了他而已,不能過于高估其戰功表現。 老實說,這屬于主流看法。 但也有的人認為蘇曜在平原之戰中的表現已經足以證明其超凡的軍事才能和忠誠之心,此次北伐更是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威名,若不重賞,恐難以服眾,更讓地方諸侯看中央的笑話。 就在尚書臺內部的激烈討論中,最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方面,由于蘇曜的戰功過于顯眼,而且其之前在平原之戰中大加封賞,升冠軍侯,這次該如何封賞讓尚書臺感到為難。 另一方面,也有人擔憂過重的封賞會進一步加劇蘇曜的權勢,甚至引發朝廷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盧植作為北伐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以及實際上的全軍統帥,不但對蘇曜的戰功有著最直觀的認識,同時兩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像其與大將軍那般僵硬。 于是乎,朝廷便決定派他出馬先行溝通,尋求一個既能彰顯朝廷對蘇曜功績的認可,又能保持朝廷內部穩定的解決方案。 “賜婚和加食邑三千已經是定下來的事情了。” “另外朝廷還準備封你一郡太守。” 一郡太守? 隨行的成廉劉備等人倒吸一口涼氣。 那可是封疆大吏啊! 最關鍵的是,20歲的太守,簡直聞所未聞啊。 這些震驚,而蘇曜和衛明則是暗自點頭,對于這個結果,也算在他們預料之中。 蘇曜現官職為比兩千石虎賁中郎將,下一級便是秩二千石的諸侯國相和地方太守。 按照正常升遷路徑來說,除了走皇后路線的外戚,普通人想要在朝廷中央任九卿以上的重臣基本都要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歷。 正所謂出將入相,大漢朝文武之間無壁壘,想要供職權利中樞的人,若是對地方政務完全不通那是難以想象的。 而蘇曜這一次,事急從權也好,簡在帝心也罷,被皇帝連番提拔,直接跳過了那些,一步踏入兩千石,先任騎都尉,后升虎賁中郎將。 這導致了他下一步的升遷路線被卡死。 沒有地方經驗,九卿以上誰也不敢讓他來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