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根據統計,咱們這些小作坊產量加起來,每天可以生產82毫米迫擊炮炮彈8000多發,手榴彈4萬多枚、復裝子彈20萬多發,炸藥30多噸。” “這些軍工作坊的產量,才是平原根據地的戰斗力根本啊。” ……………… 副總參謀長的話沒有錯,相比于需要跨越鬼子封鎖和遙遠地理距離運輸過去的彈藥物資,平原根據地軍工作坊自主生產的彈藥對當地部隊的發展更為重要。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這首于1938年創作的《游擊戰歌》,曾經在整個晉察冀甚至整個華北抗日根據地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激勵著華北民眾抗戰的熱情。 1938年,張云帶領獨立支隊還未崛起的時候,包括晉察冀軍區在內的廣大抗日根據地軍民,正是憑借著繳獲槍支彈藥和一點點的土法軍工,拼湊起反抗鬼子的武器裝備和彈藥,并憑借著簡陋的裝備,與鬼子開展著殊死的戰斗。 幸運的是,獨立支隊的崛起,使得八路軍擁有了云煙廠、總部兵工廠、老家兵工廠三座現代化大廠,從而為華北各個根據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軍工物資,使得臨近正太軍分區的根據地裝備普遍改善,也使得各地八路軍部隊擁有了合用的重型迫擊炮、山炮等武器裝備。 不過,華北地區地域范圍很大,很多根據地距離總部兵工廠、云煙兵工廠都距離太遠,補給相對困難,除了部分關鍵的武器彈藥外,類似手榴彈、迫擊炮炮彈等仍然需要盡可能自主生產,以實現彈藥自由。 令人欣喜的是,在張云提供《土法兵工指南》并補給給各個根據地的大量小型軍工設備以及催化劑、鋁板等物資幫助下,在根據地軍民的自身努力下,如今各個根據地小型兵工廠、兵工作坊遍地開花,已經擺脫了依靠古老制法生產武器彈藥的現狀,轉而使用了成熟的土法軍工技術,使得彈藥產量和質量極大提升,滿足了軍隊迫擊炮炮彈、復裝子彈的日常需求。 毫無疑問,這極大地加強了根據地的持續作戰能力和戰斗力。 抗戰歷史上曾經讓人心酸的馬尾手榴彈、黑火藥邊區造等,逐步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各個根據地填裝現代炸藥的鞏式手榴彈、地雷和炸藥包,甚至一些根據地自行生產了一些步槍。而在張云提供的電訊電器器材支持下,各個根據地還自主生產了遙控炸彈、手電筒炸彈、香煙盒手榴彈等等方便隱藏的武器,以備破襲鬼子的鐵路、車站,暗殺鬼子漢奸等。 各類功能各異的裝備,讓來自后世的張云都有些大開眼界。 只能說,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之前是沒有條件,現在具備一定物資條件后,人民群眾和軍工人員自然會根據戰爭需要設計出各種奇異的裝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