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進駐越南的南部地區,鬼子政府從7月14日開始對法國維希政權進行諸多要挾并限于7月23日中午進行答復,而法國維希的貝當政權被迫于7月29日與日本簽訂了日、法共同防衛越南的協議,從而使得鬼子正式占領越南大部分地區。 正當鬼子大本營以為自已投機成功,在東南亞取得成果時,美國政府卻立即判斷出鬼子政府南下政策已然難以改變不變,日后必然侵犯其太平洋利益時,立即做出了劇烈反應。 1941年8月,美國做了兩件事。 一是1941年8月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對日本的《貿易禁運法令》,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并進行了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全面開始對鬼子石油禁運。 二是命令麥克阿瑟重新回到菲律賓,大量擴充美國部隊,建立防線準備應對鬼子部隊的入侵。 美國的劇烈反應,完全出乎了鬼子的預料,頓時讓鬼子上下十分坐蠟。 要知道,如今鬼子的戰略燃油儲備,哪怕僅僅維持最低限度的民間使用標準,也根本堅持不了兩年。如果按照目前的正常標準,一年之后鬼子就沒有燃油可用,其龐大的海軍、空軍和工業體系都要面臨崩潰。 所以,從美國全面石油禁運開始,美日一戰就根本不可避免。 這一點,兩國政界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知道具體開戰時間罷了。 也因此,美國對蘇聯態度,也很快像對中國一樣,出現了180度大轉彎。 之前是鼓勵支持日本進攻蘇聯,以遏制蘇聯發展和擴張,也方便美國騰出手來,先行解決德國問題。但既然美日之戰已經不可避免,已經牽制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兵力,那就必須防止德國快速擊潰蘇聯,接收蘇聯近乎無盡的資源,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 于是,1941年10月起,美國就開始援助蘇聯,且援助力度驚人,四年達到了驚人的110億美元,遠超對中國的約7億美元援助。 從后世回望過去,二戰時期的世界政治,就是這么的“操蛋”和“草臺班子”,國家敵友的變化完全取決于各國的自身利益…… 作為后世的抗戰紀念館小白領,偽軍迷,張云自然對這段二戰前期的政治博弈比較熟悉。 這些政治上的博弈,其實距離中國戰場很遠,本不會因為中國戰場的變動而有所影響,哪怕張云做些什么也改變不了大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