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與此同時,隨著強擊機、轟炸機等機型發展越發成熟,大口徑加農炮的很多應用場景也逐步被這些飛機取代。 再加上機動困難、容易受到地形限制,也容易受到空襲摧毀等等,大口徑加農炮便成為了各國必須要有但不必太多的裝備。 根據岡村寧次等人的了解,哪怕極為重視炮兵建設的蘇聯,也僅僅發展了BR-2型152毫米加農炮這一款重加農炮,生產數量也極少(截止二線結束生產35門,列裝27門);德國盟友研究的最新型K18型170毫米加農炮,目前也僅生產了140余門(直到戰爭結束也僅僅生產了338門)。 哪怕財大氣粗的美國部隊,目前列裝的M1型155口徑重加農炮,總體數量都沒有超過300門(戰爭結束前共生產了800余門,列裝了600余門)。 相比之下,帝國已經算是最重視遠程加農炮的國家了,蝗軍先后列裝了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89式150毫米加農炮以及射程最遠的96式150毫米加農炮。但直到目前,也僅僅分別生產了122門、96門和68門(戰場結束前分別生產了180門、180門和150門(含要塞式))。 目前這些重炮,大部分都布置在本土和滿洲,少部分布置在華北,其中約30門被獨立支隊繳獲或者摧毀。 正因為如此,八路軍突然列裝150門甚至可能多達三四百門大口徑加農炮,確實是一件極為詭異的事情,畢竟就算美蘇兩國都沒有生產這么多的重炮。 總不能,這些重炮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 幾人思慮片刻,仍然不得要領。 不過,如今前線危急,此時也不是細究八路軍如何得到這些重炮的時候。盡快摧毀這些重炮,幫助前線部隊重新掌握主導權,才是最急迫的事情。 “既然我們已經推測出八路軍重炮部隊的大概位置,且加農重炮部隊機動困難,就算移動也不會太遠。現在看來,可以借鑒美軍轟炸我據點的戰術,安排陸航部隊快速前出空襲,轟炸八路軍重炮陣地。” 安達二十三對著好不容易平息下怒火的田邊盛武建議道,“重炮部隊雖然威力巨大,但極易受到空襲損失。只要我們及時摧毀它們,自然就不會影響到此次作戰的勝負。 考慮到美國雷達可能會監控到我們的機群,我們可以采取戰機護航方式,掩護輕爆機及重爆機發起轟炸。完成轟炸后所有戰機盡快撤離,盡可能不與美國戰機在太行山上空纏斗,以降低空戰損失。” 以飛機摧毀重炮,是目前歐洲戰場的主流戰法,因此田邊盛武聞言后臉色稍霽,認可的點了點頭。 “安達君說的對,無論八路軍從哪里得到這些重炮,只要盡快摧毀了,自然就不再是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