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作為ZIS-3火炮的前身,1939式76毫米榴彈炮同樣具有直射穿甲作戰的能力,哪怕不使用專用的破甲彈,也能輕松干碎鬼子裝甲列車不過10毫米的裝甲厚度。 目前,這24門加農炮都被設置在北側丘陵地帶的山頭上,稍微調整炮口,就能對裝甲列車發起進攻。 這倒不是李大團長未卜先知,知道鬼子可能會派來裝甲列車。 事實上,這場追殲、伏擊作戰中,八路軍已經基本掌握了撤離鬼子部隊的情況,鬼子們有什么招法李大團長心中都有數。 唯有北側方向,石門鬼子不知道會有什么支援動作。 因此,李大團長將手中的1939式76毫米榴彈炮、鬼子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以及200余發火箭彈都設置在北側,專門用來警戒北側可能的援軍部隊。 現在,就派上了用場。 ……………… 隨著李云龍命令下達,北側的1939式76毫米榴彈炮立即憑借著陣地高度優勢,對著五六公里外的鬼子裝甲列車發起了炮擊。24門火炮以12發每分的高射速,向著裝甲列車傾瀉了近300枚炮彈。 此時,專門停在鐵路上的耀武揚威作壓制炮擊的裝甲列車頓時就成了活靶子。車體及附近地面接連被炮彈命中。 隨著“轟轟轟”的爆炸巨響,整個車體都籠罩在硝煙和炮火之中。 隨即,隨著一聲更加巨大的爆炸聲響,被炮彈引爆彈藥儲備區的裝甲列車直接在車體中間炸開。巨大的爆炸火球直沖天際,明亮光焰更是照亮了整個戰場,長長的裝甲列車直接被炸成了兩段,七扭八歪的橫在了鐵軌上。 這也是為什么一戰之中大放異彩的裝甲列車在二戰中幾乎銷聲匿跡的原因,6毫米厚的平均裝甲厚度以及10毫米的主裝甲厚度,很容易被越來越普及的火炮摧毀。 不過,隨著裝甲列車巨大殉爆,之前激烈的戰場反而有些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