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難怪山本一木大佐無法像他的同學們一樣晉升將官,他研究的課題太偏了。 但他從來不后悔,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個廣闊的活動舞臺,他的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同行們已經在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上大顯身手了,大日本皇軍的特種作戰史豈能是空白呢? 特工隊員都是從各部隊精選出來的。 必須通過多種嚴格的考核,淘汰率極高。 在柏林的特種兵學校里,那個一貫看不起東方人的日耳曼教官霍曼上校,曾驚訝地發現,這批來自日本列島的學員具有極豐富的實戰經驗,這絕不是課堂上能學到的。 學員們驕傲地告訴上校,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另外,從1931年的“滿洲事變”起日本軍隊就沒有停止過作戰,那時希特勒先生還沒把德國的事料理好呢。 山本一木看不起那些老朽的、頭腦僵化的負責軍械生產的官員們。 看看他們給日本陸軍裝備了些什么武器,五發裝彈的“三八”式步槍,每發射一發子彈還要動手拉槍栓退彈殼,輕機槍每個小隊才一挺,火力太差了。 軍械官員們的理論是,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如裝備自動火器將會加大作戰成本,以單兵攜帶的彈藥基數150發計算,用于單發射擊的步槍也許能支持一天的作戰,而用于連發的沖鋒槍也許一個小時都頂不下來。 如果只給一百萬陸軍裝備沖鋒槍,那么以現有的資源、生產力、運輸能力及后勤保障糸統要擴大十倍,這樣的高成本戰爭,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 山本一木則執相反觀點,他認為日本資源貧乏是客觀事實,要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就沒有必要進行這場戰爭了,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從1931年的“滿洲事變”起,中國東北三省已成為日本的資源供給及軍火生產的主要基地。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和上海的“八·一三”事變后,中國大部分國土及資源已落入日本之手。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也被日軍占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