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軍陣之間的聲音嘈雜,顧楠騎在馬上斗笠被風吹得微動,側過眼睛看向軍陣之中。 玄襄陣看似復雜,實際上只不過就是一種按照隊列排布的迷陣而已,和用于行戰的陣法不同不需要變化和進退,只需要排列行進就可以了。 所以這種陣法的訓練也極其快捷,只需要分配好每一隊軍陣站在哪里即可,不隨意改變隊形,就能起到玄襄陣的作用。 若是換一個行戰的軍陣或者是增加一些軍陣的變化組合,恐怕這只軍沒有幾個月的訓練根本拿不出來。 何況這只軍是從各個部隊調過來的部隊,雖然說此時的軍隊都只認兵符不認將領,在誰的手下打仗都是打仗,但是這也不能完全無視他們之間的陌生和隔閡,配合肯定是不如本就是一陣的士兵的。 這樣的士兵在戰場上用旗號調度雖然不擔心方言不通的問題,但是隊伍之間的相處肯定沒有那么融洽和默契,好的情況也是各自打各自的。 這也是為什么顧楠選擇佯敗,而不是正面行戰的原因。若是給她一只萬余的正規訓練的大軍,她有信心正面擊破華雄的三萬西涼。 但是這樣的一只七拼八湊的軍隊,不要說正面擊破三萬西涼軍了,佯敗的時候能夠安全撤出多少都還是個問題。 軍陣行戰不同于私人武斗,她可以敗了華雄,但是最終的目的三萬西涼軍,而不是華雄一個人。 要不是曹操如今手中只有五千兵力,她也不會出此下策。 不過有兵總是比無兵好的,這支軍隊的作用就是用來讓曹操作為董卓戰中的消耗戰力。 因為是奉行討董之名借來的兵,所以只要討董沒有結束,這只軍諸侯就不好要回去,曹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是自己的兵打殘了也不心疼。 至于等到討董之戰結束,曹操打完了仗,領了功績,能夠還回去多少兵就不知道了。 畢竟戰陣傷亡,也不是誰能夠管控的了的事情不是? 各路諸侯應該都是考慮到了在這一點,所以借來的兵都是軍中的新兵,戰力有限,甚至不會有諸侯安插的眼線,因為這只軍打完這仗就等于報廢了,不可能得到曹操的重用。 雖然這么說可能對這些被借出來的士兵有一些殘忍,但是現實就是,這被借出來的萬余人,大多數都會成為這場政治功績角逐的犧牲品。 從他們加入這個軍陣中的時候就已經注定,大多數都會死在那沙場上,不會再回來了。 顧楠收回了視線,不再去看那些沾著沙塵的臉龐。 她很無奈,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打仗是要死人的,戰事無仁,人命也不過只是一個數量而已。 她能做的,就是早些讓這東漢的紛亂結束,讓日后的紛亂少些發生。 她也不知道自己這算不算是大義,但是在她看來,她從來都是一個自私的人,用他人的命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不管是包著什么大義的名頭都是自私的人。 何況,她只是不想真的死了的時候,那老頭問她,盛世如何的時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