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二陛下眉毛一挑,有些心動了。 群臣紛紛出言附和,畢竟這算得上是個好辦法了,雖然有些齷齪,又失大唐赫赫威儀,可到底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理不虧啊! 卻見到褚遂良冷不丁的站起,沖著李二陛下一揖及地,一臉義正辭嚴,慷慨激昂:“陛下乃是一國之君,天下共主,自當口含天憲,神威赫赫!天子既然已經許婚,就不應一朝生進退之意,有改悔之意,此舉實在是所顧甚少,所失殊多,陛下天威有損,彼國蓄見欺之怒,此民懷負約之慚,而嫌隙既生,必構邊患!” 黃門侍郎有議政之責,只是褚遂良平素對于政事并不熱衷,甚少發表意見,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是一個文字絕佳的書法大家,可是此刻,卻剛烈秉直、正氣浩然,讓人恍惚之中有魏徵之遺風…… 未等群臣從他形象轉變當中緩過神兒來,已然續道:“陛下君臨天下十余載載,以仁恩結庶類,以 類,以信義撫戎夷,天下莫不欣然,可惜的是為何不能有始有終呢?更何況漠北的夷狄部落數不勝數,大唐豈能盡而誅之?臣以為,應當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 滿堂大臣,以及首座的皇帝,正沉浸在褚遂良這一番慷慨激昂之陳詞之中,感受著煌煌大義天地正氣,結果到了最后那幾句,差點給大家伙齊齊閃了腰……這特么說來說去,你不就是贊成和親,別搞那些歪門邪道嗎? 政事堂中,一片嘩然。 自古以來,若非迫不得已,誰愿意用自家的女人去與蠻夷和親,受盡腥膻之氣,遭受無盡屈辱?大唐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都是從尸山血海里頭殺出來的,無論立場如何,骨子里自有一股傲氣,從不將那些個蠻夷當人看! 就連《貞觀律》都有一條“漢人不得與蠻夷通婚”…… 放在以往,頡利可汗兵臨城下抵達渭水,吐蕃大兵壓境意欲犯境,大唐一時之間無法可想,或許捏著鼻子就認了和親這事兒,奇恥大辱記在心頭,來日百倍報之! 可是現如今,大唐兵強馬壯帶甲百萬,誰會愿意和親? 青史之上,那就是無法洗脫的恥辱! 大臣們紛紛對褚遂良報以鄙視之眼神,這人學問不錯,字也寫得頂好,卻不知是不是讀書讀傻了,腦子里缺根筋,迂腐透頂…… 褚遂良眼見自己醞釀已久的一番慷慨陳詞并未獲得預料之中的贊許,反而收獲了無數不屑蔑視,心里發堵,有些失落,卻也不以為然。 你們這些個殺胚就知道打打殺殺博取功勛,可是你們想沒想過兵者乃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啊! 他上前一步,大聲道:“夫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昔吳王夫差好戰而亡,徐偃王無武亦滅。故明王之制國也,上不玩兵,下不廢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陛下,大唐只需修利戈矛,以仁愛招撫蠻族,大義名分在我,自可立于不敗之地也,萬萬不能擅啟戰端,授人話柄!” 國家必須有軍備,不然便有亡國之虞,可是戰爭頻仍,不僅僅傷及國本導致庫府空虛,更會使得武將趁勢做大,屆時外強中干、干弱枝強,亦是亡國之道也! 分明送去一個女子即可消弭這一場首尾難顧之大戰,為何非得迎難而上,自蹈險途呢? 殊為不智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