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治沖崔敦禮頷首道:“多謝崔侍郎提點,是本王魯莽了?!? 崔敦禮笑了笑,看了一旁的房俊一眼,道:“越國公時常教導吾等,為人要光明正大、胸懷寬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若為名臣,先為名仕,若為世范,先為君子?!? 嘴上說得很是好聽,心里對房俊更是欽佩。 這可是打擊晉王的一個絕好之機會,居然就這樣平白放過,房俊之心胸、格局,的確舉世罕有。 世人皆說房玄齡溫潤如玉、一世君子,卻生出房俊這樣一個棒槌,實則在崔敦禮看來,房俊之行為固然有些率誕,但其心性,卻也絕對配得上“君子”之準則。 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 此等人物,誰能不心生敬服? 李治笑了笑,頷首道:“越國公胸懷寬廣,實乃吾輩之典范,否則如何當得起父皇對他那般寵信器重呢?” 房俊對著等吹捧不以為然,淡淡道:“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當年豫讓為知伯復仇,不慎被趙襄子識破,趙襄子對豫讓說:“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回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及后得趙襄子之王袍,豫讓拔劍三躍,大呼:“而可以報知伯矣?!敝蠓鼊Χ?。 此為“士為知己者死”! 李治默然不語。 欲成大事,除去自身之優秀以外,尚需得力之臂助輔佐。父皇當年有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程咬金、李績等一干文武群臣鼎力輔佐,方才成就大業,名垂青史,如今又有房俊這等當世人杰誓死報效,正因為父皇之人格魅力能夠懾服群雄,豈不令人艷羨欽佩? 而自己又何時能夠遇到自己的“豫讓”呢? …… 思忖再三,房俊道:“將這些將士之名字謄抄造冊,至于如何撫恤,暫時先由兵部撥出一筆款項發放至兵卒以及陣亡者家屬手中,定要言明一應撫恤要按照東征之后陛下之旨意而行,錢帛一次性補齊,軍功勛階亦會一一封賞,請他們定要諒解,毋須急于一時?!? 崔敦禮也認為這樣處置最好:“下官會按照戶籍所登記之住址,派遣兵部以及當地府衙之官員親自登門,先給予一部分錢帛予以安撫,取得他們的諒解?!? 既然怎么做都不合適,那就只有拖一拖,卻一定要得到這些兵卒本身以及家屬的諒解,不能給人一種功勛被貪墨的誤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