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忙碌的自然是兵部。 眼下兵部雖然依舊沒有征調兵馬、決定戰略之權,但是全軍的后勤工作都壓在兵部身上,聚集在長安附近的軍隊已經超過十萬人,每日里巨量的糧秣消耗乃是一個天文數字,需要兵部從各地征集、運輸,然后一一分派。 一點點的差池,都會導致一支軍隊的不滿,進而引發無與倫比的惡劣影響。 李治與房俊這兩天幾乎吃住都在兵部衙門,房俊身為兵部尚書,自然要居中坐鎮,負責所有事務的最終定奪。李治作為“檢校兵部尚書”,手里的權力沒有房俊大,但是需要承擔的責任卻絲毫不遜澀于房俊。他固然認為房俊不一定會趁機陷害他,可諸多事務都壓在房俊身上,人的精力到底是有限的,萬一房俊一時疏忽,出了差錯可怎么辦? 所以他必須跟房俊一起盯著。 李治坐在值房之中,微微側身看著窗外,整個院子里人影幢幢,所有的兵部官員都腳步匆匆、神情凝肅,手里捧著各式各樣的公文,負責著長安周邊軍隊的聯絡與物資分配。 一股大戰之前的緊張肅穆,使得一貫性格灑脫的李治感受到了幾分口干舌燥。 這就是帝國機器全速運轉之后所呈現的模樣,每一個人都是這部機器上的一個零件,看似臃腫冗余,實則不可或缺。任何一個零件的運行偏差,都會導致整體的誤差,甚至影響到最高層面。 以往李治并未將東征看作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身邊的人一直對東征是一種“旗開得勝,馬到功成”的論調,使得李治也認為這不過是一場“蒼鷹搏兔”也似的戰爭,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知道大唐兵鋒一至,高句麗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直至此刻,他才認識到原來這樣的一場國戰,究竟對于帝國意味著什么樣的兇險,勝利固然舉國歡騰,從此蕩平四夷周邊再無強國,可一旦失敗,或許前隋的結局便是大唐的明日。 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喉嚨,李治看著對面坐在書案之后伏案疾書,不斷批閱文書的房俊,忍不住問道:“姐夫,這場東征一定會勝利的吧?” 房俊抬眼瞅了他一眼,沒回話,繼續批閱手中的文書。 對于李治的習慣他已經有所了解,這位時常將稱呼在“越國公”與“姐夫”之間完美切換。稱呼“越國公”的時候,就代表著公事公辦,毋須講什么人情,而稱呼“姐夫”的時候,則意味著以親人的關系相處,說話可以隨意一些。 這樣便可是使得他處處占據有利之地位。 真是一個狡猾的小家伙啊…… 將手中的公文批閱完成,合上放到一邊,又從案頭堆積如山的公文最上面拿起一份,展開看了看,將毛筆在硯臺里沾了墨水,想了想,說道:“編讀史書,這世上何嘗有過必勝之戰?以少勝多之案例數之不盡,即便是這高句麗一隅之地,前隋傾舉國之兵,不也是折戟沉沙、鎩羽而歸?所以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李治遲疑一下,道:“不至于吧?前隋之所以東征失敗,是因為隋煬帝橫征暴斂,且驕縱自大未將高句麗放在眼中,這才因為輕敵之故兵敗。如今大唐上下一心,舉國出征,對于高句麗無比重視,怎會重蹈前隋之覆轍呢?” “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