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124章 可我不是情感專家啊?
“我們對您今天在朱博偉離婚案中的表現(xiàn)非常感興趣,很多人也對這個案件背后的細節(jié)很感興趣,希望能邀請您接受我們的專訪,分享您的法律見解和案件經(jīng)驗。”王莉亞熱情地說。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訪談,讓更多的人了解您的專業(yè)背景、工作經(jīng)驗以及對法律行業(yè)的獨到見解。”
李杭稍微愣了一下,他不是很習慣接受媒體采訪。
不過,《法律視界》這本雜志有些特殊。
這是他每個月都會堅持訂閱的一本雜志。
雜志的整體風格比較輕松,作為科普讀物來說,很容易閱讀,吸引了很多非法律專業(yè)的粉絲。
考慮到這個案子比較特殊,是一個向公眾傳遞法律知識和理念的機會,他決定接受這次邀請。
“我很榮幸能接受你們的采訪,王編輯。請問具體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李杭禮貌地回應道。
“太好了!非常感謝您的配合,李律師。我們可以安排在下周的某個下午進行采訪,具體時間和地點我們稍后會再與您聯(lián)系。”王莉亞興奮地說道。
“好的,那我就等你們的聯(lián)系了。”李杭掛斷了電話。
時間過得很快,轉(zhuǎn)眼間已經(jīng)到了傍晚。李杭收拾好電腦和背包,離開了咖啡館。
接下來的一周里,李杭認真準備了采訪內(nèi)容。
對于朱博偉離婚案的相關(guān)資料,他倒是不需要過多的復習了。
他對案件的細節(jié)和法律依據(jù)的了解,已經(jīng)足夠清晰。
不過,要將這些復雜的法律問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觀眾解釋,這才是需要準備的地方。
除了準備案例,李杭還打算提前了解一下王莉亞采訪的風格和特點,以便更好地適應她的采訪節(jié)奏。
每位編輯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受眾群體,只有充分了解這些信息,才能讓采訪更好地進行下去。
否則很容易兩個人聊出四個頻道。
時間最后定在周四下午。
終于到了采訪的日子。
李杭提前十分鐘來到了約定的地點,與王莉亞和她的團隊見面。
“李杭律師,我是《法律視界》的編輯王莉亞。”王莉亞一見到李杭就很熱情地迎了上來。
王莉亞有種成熟知性的美,很符合她作為法律雜志編輯的形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