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23路,南郡太守,劉秀,領軍三千; 第24路,上黨太守,王世充,領軍五千; 第25路,上郡太守,張揚,領軍五千; 第26路,西河太守,張超,領軍五千; 第27路,朔方太守,王匡,領軍五千; 第28路,常山太守,張士誠,派兵五千; 第29路,清河太守,陳友諒,派兵五千; 第30路,遼東太守,公孫度,派兵五千; 第31路,江夏太守,黃祖,派兵五千; 第32路,長沙太守,韓玄,派兵五千; 第33路,護羌中郎將,馬騰,派兵三千; 第34路,益州牧,劉焉,派兵四千; 第35路,巴郡太守,劉季,派兵五千; 第36路,并州牧,秦溫,派兵五萬; 秦昊也沒想到這次討董竟能招來36路諸侯,而這又是個什么概念? 可以說,除了黃巢、韓遂和王朗三人外,天下所有諸侯都加入了聯(lián)盟,董卓已經(jīng)舉世皆敵了呀。 董卓竟然這么招人恨?這下算是徹底洗不白了。 秦昊心中暗自猜道,他也知道會來這么多諸侯,主要還是因為大勢的緣故。 當討董成為一種理所應當之事時,在這股大勢的裹挾 之下,大多數(shù)諸侯是不得不過來啊,否則名聲就會受到影響。 這讓人非常無奈,但也沒有好辦法,所以會盟也產(chǎn)生了兩種模式。 一是比較積極的諸侯,他們全都親自領軍前來會盟,主動參與這場盛宴; 二是比較消極的諸侯,他們發(fā)言加入聯(lián)盟,但不親自過去參與,只是派將統(tǒng)領少量兵馬,過來參與一下意思意思。 這次會盟,共有27路諸侯親自趕到,他們都是積極參加討董的,所以帶的兵力自然也是最多。 領兵最多者就是秦昊,出動了整整六萬大軍,少的如劉秀、馬騰僅僅只有三千兵馬。 至于袁術、袁紹、陶謙、曹操等諸侯,兵力都在三萬到五萬之間,而其余諸侯的大部分兵力都在一到兩萬之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