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對于魏軍只準備搖旗吶喊,并不想和楚軍開戰的想法,以薛仁貴、管仲為首的荊州高層心知肚明,他們本就沒有指望魏軍出多少力,只要能幫大秦牽制一路楚軍就行了。 薛仁貴命黃飛虎率令五千大軍,與曹彬的三萬大軍匯合后,三萬五千大軍駐守章陵,以牽制江夏方向的楚軍。 隨后,薛仁貴讓刺史張九齡領軍一萬死守襄陽,而他則和管仲各令一萬五千大軍,分別進駐宜城和邔國城,正面迎戰鄧禹的五萬五萬楚軍。 沒錯,薛仁貴不但沒有死守待援,反而選擇了主動出擊,因為他知道一旦選擇死守的話,就算能守住襄陽城,南部的城池恐怕也都會淪陷。 若是沒有魏吳相助的話,薛仁貴或許會舍棄幾座縣城,以集中力量確保襄陽的安危。 可既然魏吳兩國都出兵了,那薛仁貴自然也就可以大膽一點,主動出擊和鄧禹正面對決了。 楚王劉秀得知魏吳兩國,出兵助秦的消息后,氣的連砸了三個秦制琉璃瓶。 沒錯,哪怕到了現在,各國也還是未能破解大秦的玻璃燒制技術。 至于原因,除了大秦對于技術保護的過于嚴密外,還有就是大秦并未將玻璃技術普及開來,掌握這項技術的工人數量本就不算太多,自然大大降低了技術外泄的可能性。 “主公,魏吳兩國都出兵了,此番攻秦怕是難以成功。”龐統沉聲道。 “本王想過薛禮會召回韓信,臨時擴軍,亦或是從司州調兵,卻唯獨沒想到薛仁貴會向魏吳兩國借力。” 說到這時,劉秀臉上滿是憤恨之色,怒罵道:“孫堅和曹操都是傻子嗎?不知道大秦越來越強了,等做好了一統的準備,早晚會連他們也一起收拾了嗎?” 孫堅和曹操自然知道這點,可是在管仲的一番操作下,他們根本就看不到楚國打贏這一戰的希望。 既然楚國注定要敗,那還不如讓魏吳兩國乘機撈點好處,增強一下自身呢,總好過將來秦軍打來時沒有還手之力。 楚國現在的處境非常尷尬了,魏國都出兵助秦,吳國在旁邊虎視眈眈,楚國還繼續攻秦的話,勝負難料不說,甚至還有被吳國偷襲的風險。 劉秀心中也有些發憷,一番思索后,為了以防萬一,決定先臨時征召五萬。 他不敢多征召,畢竟現在休養生息,增強國力才是主流。 若是大規模擴軍的話,則必定會引發連鎖反應,刺激各國也都跟著一起擴軍,而一旦演變到極限擴軍的程度的話,這對所有國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大秦的總人口可是有著三千八百萬,若是極限擴軍的話,蜀楚魏吳隋宋明六國加起來,在兵力方面也依舊比不過大秦。 所以,堅持精兵戰略,解方多余的兵力,用以發展國力,這才是最聰明的作法。 劉秀并不甘心就這么撤軍,他命令鄧禹所部繼續進軍,卻讓魏章所部停止進軍,和黃飛虎、曹彬所部對峙,畢竟和魏國開打只會便宜了大秦。 至于虎視江夏的孫策,劉秀一方面遣使入吳,向其陳明利害,希望勸退吳軍,同時從荊南向江夏增兵五萬,并且親自前往江夏坐鎮。 為了支援劉秀,對抗大秦,劉秀也是真的拼了,不但臨戰擴軍,打破楚軍堅持了兩年的休整策略,還親臨前線鎮守江夏。 秦蜀第一次陽平關大戰,著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秦蜀兩國之外,楚魏吳三國也牽連了進去,五國因漢中戰事紛亂不休。 但其實還不止如此,隋宋兩國之后也被波及了進來,這一戰其實牽扯了七個國家,只有明國被排除在外。<!--over-->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