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廉雀道:“我看這孩子挺機靈的,讓你教耽誤了。還不如跟我學呢。” 褚幺大急:“我才不要當個打鐵娃!我師父多瀟灑!” 事關未來,他也顧不得怕這丑漢了。再說了,有師父在旁邊,他還能被吃了不成?強嘴也是敢強的,就是手上動作仍舊未停。 姜望哈哈大笑。 廉雀聳聳肩。 褚么又機靈地陪著笑臉道:“師父,您給我講講大魚。您說的大魚,是什么大魚啊?” 姜望意態從容,侃侃而談:“大魚者,飄忽天地之間。上躍青云,下潛幽泉,吞吐高徊之云霧,繚繞九曲之煙霞。騰必有勢,行必有聲。 忽如仙風,忽成道骨,忽見于萬眾,忽顯于萬年為師垂釣,便為此魚。 褚么聽得是云里霧里,可憐他讀書本就不成,這番話光聽清楚是哪個字對應哪褚么聽得是云里霧里,可憐他讀書本就不成,這番話光聽清楚是哪個字對應哪個字,就很有難度。 細眼睛懵槽地看著他的師父。 “喂,小么!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嗎?”廉雀不甘寂寞地問道。 褚么并不關心他在干什么,但畢竟有些怕他,還是配合地又看了一眼。 這個丑漢還是在重復地將潭水舀進竹筒、木筒里,每回的分量都相同,而那些水只不過在溫度上稍有差異。 “舀水唄。”褚么道。 “是在裝水。”廉雀一本正經地道: “都裝起來了。” “褚么別理他。”姜望打斷道:“師父剛才跟你說的話,你可聽懂了?“ 褚么搖搖頭,老實地道:“不懂。” 姜望滿意地點了點頭:“不懂不要緊,以后就懂了…釣魚啊,釣的是一種意境。“ 此時他已經解好了釣線,上好了釣鉤,放好了魚餌。 單手持竿,漫步走到螭潭正中央,在那如鏡的潭水之上盤坐下來,慢條斯理地放下釣線。 且夫以雷云為蓋,寒水為席,垂釣空山。 一襲青衫照碧水,間有雷蛇繞身游。 別的且不說,姿態的確是瀟灑極了。 褚么在心里牢牢記下了師父的話,覺得很有收獲,很是開心。 這不比打鐵有出息? 且說這螭潭之水,極寒極凍,又有雷蛇時游。釣線入水,其實并不輕松。 姜望那瀟灑的動作背后,是龐大的道元附于釣線之上,將其悄無聲息地拉直,徑墜水底。 這根釣線長不過九尺,相對于螭潭來說,并不能夠深入多少,但如果沒有道元說,并不能夠深入多少,但如果沒有道元保護,此時早已凍裂。魚鉤亦是凡鐵,根本經受不起這潭水。蚯蚓所做的魚餌,更是在一直努力對抗結霜的趨勢…但而姜望此刻在螭潭中央盤坐,也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那無處不在的寒意,正無聲無息地侵入身體。 這種寒冷,并非夏陽冬霜,而是往人骨子里鉆,在人的神魂中滲, 螭潭之寒,從何而來呢? 那極幽之底,通向何處? 能找到的相關的資料里,并無記載。 姜望也沒有貿然去探查,而是默默地運轉著玄天琉璃功。在這里一邊需要對抗螭潭寒水,一邊需要對抗積云雷電,同時還要細心地保護好釣竿釣線,正是修習煉體功法的好環境。 涂扈所贈《玄天琉璃功》,乍聽起來很像是佛門功法,但其實不是。 “玄天”是北方之天。 “琉璃”是晶瑩剔透,無垢不缺。 它是正統的草原真功,是草原上少有的獨立于蒼圖神教體系之外的功法。 或者換個更準確的說法一它是少有的末被蒼圖神教抹去的、淵流非神的草原功法。 涂扈拿出這門功法來,是真正用了心思的。 它中正平和,具備很強的兼容性,不會與天府之軀發生沖突,能夠很好適應姜望現在的身體狀態。 迄今為止,姜望修過四靈煉體決、服用過石門草、在溫泉宮經受過天浴,又有天府之光淬體、星光淬體,而后成就神臨,達成金軀玉髓。 肉身強度其實并不算差。等閑的煉體功法,很難再有增益。 同時要考慮到,“金軀玉髓、青春不老”的另一面,就是它已經不易更改,制死方壞。有些煉體功法就算再強,與自身狀態不合,也是不能再煉。這不比神臨之前,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姜望是以凰唯真的神臨之謎,在戰場上以“三無”的狀態成就,神臨之軀可稱完美。若是不相合的煉體功法,反倒會讓它產生瑕疵。就算大幅度增強了防御,也得不償失。 而玄天琉璃功則不同,它本身并無性質,是如天空包容一切,如琉璃映照一切。在草原的歷史上,它也通常被作為神教修行體系的補充。 此功一旦修成,就能夠很好地統合這具肉身, 姜侯爺今日持竿而來,本是為享受悠閑,安靜修行。 現在釣竿握得是不太輕松了,但修行還是修行。 琉璃清光繞身而轉,他隨口吩咐道:“褚么,站個太乙白虎樁。” 這門樁功很適合打基礎,可以幫助褚么完成開脈前的身體準備,在來南疆的路上,他就已經傳授過。 “誤!”褚么趕緊放下蒲扇,在一旁有模有樣地擺出架勢,站起樁來。 廉雀也不管他們師徒,隨手強化了一下爐火,自顧自分析螭潭的水。 山約間一時間都靜了下來,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的事情。 只有爐中柴火嘩剝,間或砸著幾聲雷電滋響。 光陰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了。薛汝石走進山坳里來的時候,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幕。但見潭面修士坐如菩提、一竿獨釣,譚邊小童步站樁、咬牙切齒,爐旁丑漢專心驗水、表情虔誠這畫面竟是異常和諧。 他靜靜候在坳口,并不吭聲。 雖然他是在得知武安侯來南疆后的第一時間,就動身趕來拜訪。雖然他是去到宅邸拜訪未果,便著急忙慌地找進山里。雖然他拳拳之心、忠誠之意,正急于表達但他只是安靜地等待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