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素騎在馬上,閉眼靜氣養(yǎng)神,懶得搭理他。 “虧了,我好虧啊……”李治委屈得嘴角癟成了苦瓜狀,愁眉苦臉道:“莫名其妙的,我怎么就要娶親了?我到底得罪誰了?” 抬頭望向李素,李治委屈地道:“明明是你得罪了王家,父皇為何讓我來受過?子正兄,治之惑兄可解乎?” 李素瞟了他一眼,悠悠道:“晉陽之亂已平,你既在父皇面前立了大功,掙足了民望,還白賺了一個名門大戶的閨女當(dāng)婆姨,殿下,你到底虧在哪里?” 李治張了張嘴,發(fā)現(xiàn)無言可對,不由氣急敗壞道:“可我才十二歲!” “那又怎樣?”李素朝他下三路一瞥,然后扭過頭道:“現(xiàn)在不中用,不代表以后也不中用,那個……殿下,你要對自己有信心,……還要有耐心。” 李治一臉迷茫:“啥不中用?我哪里不中用?” 李素笑撫狗頭,純情小處男挺可愛的,就是傻了點,怎么看都不像史書里說的那位英明睿智不遜乃父,領(lǐng)導(dǎo)大唐進入國土版圖快速擴充時期的高宗皇帝,莫非史書是這小屁孩臨死前請槍手寫的? 李素?fù)犷^的動作,李治倒從來沒生過氣,每次李素把手撫到他頭頂時,李治總是微微瞇著眼,露出小狗曬太陽似的愜意舒服的表情,萌得不要不要的。 從長安到晉陽,二人可謂休戚與共,同甘共苦,而且越來越有默契,李治雖然年幼,但眼力絕不差,該聰明的時候非常聰明,從來沒讓李素失望過,李素的能力再加上李治的身份,二人一搭一唱,晉陽之亂就在這一大一小二人的手里平息了。 相處的時間越久,李素對李治的感情也越來越喜愛。 這種喜愛的情緒跟他日后當(dāng)不當(dāng)皇帝無關(guān),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這孩子不錯,沒有半分功利的想法,哪怕因為李素的到來而改變了歷史,李治并沒有當(dāng)上皇帝,李素仍會將他當(dāng)成自己的一個朋友,或是比朋友更深一些的兄弟之情。 當(dāng)然,感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加深的,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也是如此,目前來說,李素還沒有為李治赴湯蹈火的覺悟,只是感情比剛認(rèn)識時深了許多,這種“深”是有底線的,比如剛認(rèn)識李治時,大家關(guān)系還不熟,如果李治眼前有個大坑,李素不會吱聲,只會眼睜睜看他栽進去,再比如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很熟了,如果有一支冷箭射向李治,李素的忠心也沒到以身幫李治擋箭的地步,頂多暴起身形把李治踹飛,讓他不被冷箭射中就夠了,這就是二人目前關(guān)系深淺的寫照,至于將來二人的交情更深了,李素會不會以身為李治擋箭……這個,應(yīng)該是不會的,還是會一腳把他踹飛。 ………… 回程枯燥乏味,但歸家的喜悅和迫切心情在隊伍中彌漫不散,所以行軍的士氣還是很高昂的,當(dāng)然,其中少不了方老五高亢嘹亮的秦腔黃調(diào),常引得隊伍一片大笑和起哄,氣氛就在這種歡快的調(diào)子里越走越快。 李績這次也隨軍進長安,除了留下五千兵馬長駐晉陽,其余的一萬五千人撤回了并州,作為這次平亂的武力威壓角色,李績也要跟著進長安述職。 剛打發(fā)過李治,讓他努力對日后有婆姨的日子漸漸習(xí)慣,李績便策馬上前,與李素并肩而騎。 顛簸的馬背上,李績捋須深深看著李素,嘴角噙著一絲捉摸不透的笑意,李素被李績的目光盯得渾身發(fā)毛,只好朝他咧嘴友善地笑笑。 “以往長安城常言李家娃子機智過人,聰慧敏行,行事常出人意料,連陛下都夸贊你是大唐的少年英杰,為此而刻意將你調(diào)職尚書省,可見日后前程不可限量,老夫直到如今方才相信傳言不虛,小娃子,你一人心思可當(dāng)?shù)檬f雄兵啊。” 李素連連陪笑:“小子不敢,李伯伯謬贊了。” “老夫說是就是,親手掙來的功勞,有什么好謙虛的?娃子可莫學(xué)了文人儒士那種酸腐之氣,老夫最看不慣了!”李績不滿地道。 “是,小子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很了不起,李伯伯所言非常恰當(dāng),小子當(dāng)仁不讓。”李素從善如流地改正了瞎謙虛的錯誤。 “你……”李績捋胡須的手一抖,似乎想抽他,可剛才自己確實是這么訓(xùn)斥的,李素似乎沒做錯什么,一時間頗為猶豫躊躇。(未完待續(xù)。)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