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貞觀大閑人》
第(2/3)頁
一個近乎敵人般存在的人,對敵國的風土人情比本國人還熟悉,這絕不是什么好現象,誰知道他惦記中原大好江山多久了?
祿東贊的這些表現,李素也不敢隱瞞,每日都派了人如實向太極宮稟奏。
李世民顯然對李素的表現很滿意,李素一旦認真做事不偷懶了,辦事還是很靠譜的。
又過了兩天,許敬山一案也有了新的進展。
很神奇,苦主家眷撤狀了。
刑部和大理寺的差役對苦主黃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從廚房里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一碗藥渣,也不知道這么多天過去,刑部的仵作是怎么驗的,反正從殘留的藥渣里驗出了丹參和細辛兩味相克的藥,請了長安城的幾位大夫聚在一起辯證,最后得出結論,黃守福致死之因是喝了這碗藥。
原本黃守福是商人,家里有錢,每日必喝一碗參湯補氣,參湯的藥方和藥材是請了大夫給開好的,案發前兩日,黃守福正好偶感風寒,自己隨便翻了一下醫書,說是“細辛”這味藥對癥風寒,于是也沒請大夫參詳,私自在參湯里加了一味細辛,連喝了三日都沒見好,最后一日終于一命嗚呼。
《神農本草經》上對于用藥,有“十八反”的說法,也就是不同的藥材之間是有沖突的,相沖相克的,黃守福喝的那碗加了料的參湯恰好便應了“十八反”。
解釋很清楚,很合理,黃家的家眷遺孀尤其聽話,刑部的仵作和大夫們跟家眷們一解釋,每個人都在瞬間大徹大悟,明白冤枉了好人,而且異口同聲請求撤狀,并且因為許敬山蒙冤下獄,黃家還愿意私下賠償銀錢代為致歉……
這個年代的司法原則基本跟后世相差不大,便是所謂的“民不舉,官不究”,苦主都撤狀了,真相也大白于天下了,那么大理寺監牢里的嫌疑人自然便無罪了。
至于刑部侍郎韓由受賄一案,那是另一樁案子了,與許敬山毫無關系。
大理寺卿孫伏伽被近日這一連串的劇情反轉再反轉搞懵了,苦主撤狀的請求遞到大理寺后,孫伏伽一肚子火氣原封不動地遞進了太極宮。
沒多久,太極宮傳出了旨意,許敬山無罪開釋,刑部侍郎韓由一案則由大理寺開堂另審。
在一個烈陽高照的日子里,滿臉蒼白身著白色囚衣的許敬山緩緩從大理寺走出來,李素,許明珠等家人迎上前,一左一右攙扶著面無人色的許敬山,蹣跚地登上馬車,出城回家。
至此,許敬山一案塵埃落定。
…………
好吧,官方的解釋李素假裝信了,也不計較這其中的處處破綻漏洞,更不在意突然冒出來的那碗藥渣,和莫名其妙的所謂“十八反”,至少李素能肯定一點,不管是朝堂的君臣,還是隱藏在幕后的主使,當事情鬧到這個地步,眼看再挖下去便是一樁驚天大案的關頭,大家都不希望再繼續挖下去了,息事寧人才是最合時宜的選擇,李世民不希望朝堂再被清洗了,權貴們不希望看到動蕩了,而幕后的主使,當然更不希望自己像一只倒霉的田鼠般被挖出來。
于是,許敬山一案發展到這里,四面八方都滿意了。
在外人眼里,這樁案子算是塵埃落定,可對李素來說,許敬山出獄僅僅只是個開始。
看不見的陰暗角落里,敵人的一雙雙眼睛在冷冷盯著他,像獵食的豺狼一般,只要獵物稍有一絲破綻便會撲上來撕咬,老實說,李素受不了這種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感覺,想想都覺得寢食難安,渾身冒雞皮疙瘩。
若欲自己的后半生活得安穩,睡得踏實,李素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藏在幕后的人揪出來,然后弄死。
太子也好,魏王也好,或是某些看他風頭太甚而眼紅的朝臣權貴也好,不管誰在幕后興風作浪,李素都要追查到底,確定了敵人是誰,他的心里才踏實。明處的敵人雖然也是敵人,但至少比藏在暗處的要安全得多。
接了老丈人回到李家,李素決定暫時將老丈人一家先安頓在自己家里,而他,則忙著干別的事。
敵人不浮上水面,他絕不罷休。
許敬山一案在長安基本上沒有產生太多的動蕩,一直到結案,許敬山出了大理寺,長安城也是波瀾不驚。
不過接下來幾天,長安城又有了新的傳言。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西畴县|
温宿县|
古丈县|
同心县|
盐山县|
桃园县|
大城县|
九龙县|
怀集县|
屯留县|
威远县|
巨野县|
浙江省|
上虞市|
深水埗区|
青龙|
安乡县|
寿阳县|
江城|
延川县|
伊宁市|
浙江省|
广昌县|
尼勒克县|
双牌县|
休宁县|
县级市|
太和县|
温宿县|
乌拉特前旗|
大竹县|
大名县|
岫岩|
新营市|
墨脱县|
新余市|
涟源市|
晋江市|
东兴市|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