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邀請老爹入川討伐張魯時,輔匡隨老爹入蜀。論資歷,也算是元勛功臣了。 益州平定,輔匡任巴郡太守。 章武元年,便宜老爹在成I都稱帝,再立炎漢,復江關都尉為巴東郡,任命輔匡為巴東太守。同年秋,老爹伐吳,輔匡隨軍出征,以輔匡、傅肜、趙融、廖化等各為別部督,統帥各部。 又是同年,老爹的軍隊被陸遜擊敗,傅肜、趙融雙雙戰死,輔匡辛免于難,隨同老爹退回蜀中。 短命兄長即位后,拜輔匡鎮南將軍。 只聽輔匡繼續道:“子午道位于子午谷中,全程大約一千里,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岫巖上的棧道通行。子午谷天氣復雜,雨季時常有泥石滑坡,砸毀棧道。如今,蜀地與關中各自為政、閉塞隔絕,子午道棄之不用多時,恐怕棧道已有多處壞絕。” “這有何難!”對于劉永提議突襲潼關,魏延思考后覺得,真和自己的思路不謀而合。 面對輔匡質疑子午道是否能夠通行,他當即雙手一攤,不以為意道:“可先悄悄修復靠近午口(南邊)的一半棧道,待出兵之后再一邊搶修剩下的那段棧道一邊進軍。這樣,魏軍絕不會覺察。” “這個辦法甚妙!”一直尾隨在大家身后,默然不語的討逆將軍吳懿突然贊嘆道。 劉永也在感嘆,魏延不愧是一時名將,提出的主意一言切中要害、切實可行。 這時,東閣外倏悠響起一陣雜亂的腳步聲,丞相諸葛亮召集大臣們來了。 殿門被推開,光線瞬時一暗,呼喇喇一大批人閃身進來,其中有不少熟面孔,太仆丁厷、丞相府長史蔣琬、侍中費祎、黃門侍郎董允等,其中還有兩個年輕的面孔,劉永不認識。 其中一人身高七尺有余,可以比肩諸葛亮。并且年紀不大,儀表堂堂,渾身流露出一種儒雅的氣質。他的舉手投足,充滿靈動的眼神都很像一個人——那就是諸葛孔明。 而另一人,約莫二十七八,身材中等,酒糟鼻、狹促眉,整個人狷狹、狹傲氣息十足。 面由心生,打量完這二位的尊容,穿越者的劉永就已經猜到他們是何許人也了。 馬謖與楊儀! “臣等拜陛下!”一步入東閣,諸葛亮旋即領著眾人向劉永行禮。 行禮畢,諸葛亮不開口,只露出一個向前跨步的意圖,圍聚于地圖前的吳懿、魏延、輔匡、趙云乃至李嚴皆立刻如潮水般側開,替丞相讓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