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藥可以變,方也可以不同,但是理是永遠不變的,這也是為什么中醫可以做到一人一方,或者一病多方的原因。” “呼!” 呂豐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黃教授,我算是明白你為什么對方彥這么有信心了......” 只是一番講解,呂豐民就聽的感觸頗深。 方彥說的這些東西其實并不深奧,大多數人可能都懂,但是系統的總結出來,能說的有理有據,是需要一定的本事的。 像一些名言,這個人能說幾句,那個人也能說幾句,可要連在一起,講明道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講臺上,方彥繼續講著:“還有中醫中的陰陽五行,很多人都不明白,都不懂,這些也要從天地自然中去悟,從書中去尋找答案.......” 說著方彥一指窗外:“就像是我們都知道,熱空氣和冷空氣相遇,就容易變天,就有可能下雨,也有可能打雷,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想,陰氣和陽氣碰撞會發生什么,陰陽不調和陰陽不和會導致什么?” “我也是從咱們學校畢業的,我上學的時候,學的東西和大家一樣,那時候學校的老師分析方劑,分析病案,有人能答出來,都覺得很了不起,很長面子。” “劑量的使用,藥方的組成這些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就會學到,可到了臨床,卻往往被問的一問三不知,正是因為只是死記硬背,沒有去領悟。” “其實很多時候方劑和條文就像是我們學習漢字一樣,我們不僅僅要認識,還要查字典去了解這個字,那么對中醫來說字典是什么,就是其他的書籍,就是身邊的道理......” “為什么說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行軍打仗,治國治民,道理其實和治病救人是一樣的,都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悟,當我們的學識和見識廣博到一定程度,哪怕是沒有見過的方劑或者條文,我們也能一眼看懂,他就像是一滴水,一點掉進去,就徹底融入.......” 之后方彥又講了幾個切實相關的故事,把一些道理更加淺顯的展示在同學們面前。 因為方彥知道的病案多,甚至不少病案都還牽扯到一些歷史名醫或者歷史名人,講解的時候更能讓同學們產生興趣,代入感十足。 不知不覺,一堂課就結束了。 方彥下午的課程安排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時間好像過的非常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