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描述的,便是唐宋時過年的景象。 “屠蘇”,是一種酒。 本身也是一種中藥劑,因用藥八品,也稱“八神散”,有祛邪解毒、延年益壽之意。 而這首詩所以賦名《元日》,那是因為,古代過年所側重的正日,與現(xiàn)代不同。 唐朝人沒有過春節(jié)的說法。 采用夏正,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故而將新年稱為“元正”,也叫“元日”。 元日一早。 天剛蒙蒙亮。 唐朝人便會結束守夜,在院子里豎起長長的桿子,竿頂飄懸著長條形旗子。 旗子由紙或布做成,隨風抖動,意為祈求長壽健康之意....這種“幡子”,后來被小日子國的遣唐使學去,成了鯉魚旗的前身。 這一日。 家家戶戶中門大開。 主人歡天喜地的備上豐盛的酒席,拿出“屠蘇酒”和“椒柏酒”,準備招待客人。 得益于房贏的穿越。 今年的酒品,又多了“夢回貞觀”。 尤其是長安權貴,每家不準備幾壇子烈酒,都不好意思開門迎客。 接下來。 整個長安城,便開啟了大型自助餐模式。 街上人流如織,喜氣洋洋,去朋友親戚家拜年,走到哪,吃到哪。 哪怕是素未相識的陌生人,只要抱拳道一句“新年好”,便可以受到主家熱情招待,坐下來吃喝一頓。 這便是“傳坐”。 對元日的重視,還不止于此。 唐朝也有“黃金周”,每年除夕要放“元正假”,一共七天....區(qū)別在與,是大年初一為中心,前后各三天。 而且是實打實的七天。 沒有借調(diào),年后不用連上七天班,幸福的一批。 …… 與此同時。 太極宮,承天門。 每年最為隆重的大朝會早已開始。 從日出之前,整個皇宮便進入了特戒狀態(tài),披甲執(zhí)銳的禁軍,值守在每一處角落,黃色大旗和儀仗遍布宮中。 承天門前。 門下省侍中楊師道,單獨站在群臣前面,充當司儀。 他目視下方,大聲唱道:“中庭戒嚴,請文武大臣、藩屬國使節(jié)各歸其位。” 這一嗓子。 正是拉開了大朝會的序幕。 宮中禁軍紛紛精神一震,仰首挺胸,精氣神拔高到了頂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