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前朝有上聯,曰:三光日月星。” “出世十余年間,無人能應下聯,而后是川籍文豪對出,曰:四詩風雅頌。” 趙蒹葭看著堂下的學生,輕輕說道:“《詩》成書于春秋中期,傳言乃尹吉甫采集,孔圣編撰,共三百一十一首,其六為笙詩,故有三百零五首,取整稱曰《詩三百篇》,西漢尊儒以來,始稱《詩經》,沿用至今。” “《詩經》分為‘風雅頌’等板塊,雅又分大雅、小雅,故為四詩。” “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則在于《國風》。” 有女學生問道:“趙先生,‘頌’乃宗廟祭祀之歌,涉及歷史、宗教和信仰;‘雅’有貴族樂歌,又涉及祖德、政治;‘風’只是民間歌謠,鄉土之語,為何卻是最精華之部分?” 其他女學生也微微點頭,表示疑惑。 趙蒹葭笑道:“‘風’之珍貴,在于寬闊、本真。” “寬闊在其文因地之異,因時之異,有風格之變,言語之變,故而錯綜回環、搖曳多姿、生動形象、灑脫傳神。” “本真在于其文出自各地歌謠諺語,故包攬萬象,既有對愛情、親情的歌頌,又有對勞動、進取的贊美,有思想懷故,有厭戰與反抗,有憤怒與悲傷,這些內容都體現了百姓最真實的情緒,以及對美好的真切追求。” 說到這里,她看向眾人,緩緩道:“自然,不刻意,渾然天成,故而真實,故而能打動人,文章與詩詞的價值往往體現在這些方面。” 她站了起來,道:“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諸位回家吧,明日再來。” 諸位學生站了起來,作揖道:“多謝先生。” 這幾天神京不是很太平,趙蒹葭也是選擇了聽大家的意見,沒有出門,但還是有一部分比較好學的女學生,選擇組隊來衛王府參加學習。 她們真是熱愛學習? 還是…家族要求她們接近衛王府? 趙蒹葭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她更愿意用善意去理解別人,所以她更傾向于前者。 至少上課的時候,這些女學生都很認真,是切實地在學習。 “趙先生…有一句話,學生不知道當說不當說…” 一個姑娘低聲問著。 趙蒹葭道:“你且直說。” 姑娘猶豫了片刻,才道:“這兩天太學宮的同學們鬧得厲害,都打了好幾場了,樵山先生鎮不住,其他先生也鎮不住…” “昨晚樵山先生來到我家,請學生見到先生后,請先生幫忙…” 趙蒹葭皺起了眉頭。 太學宮那邊怎么又鬧起來了? 太先生鎮不住場子想讓我幫忙,為什么不直接來找我,卻要讓學生帶話? 我是他的晚輩,又是太學宮的先生,只要他開口,我沒有理由拒絕,他在顧忌什么? 趙蒹葭想不明白,于是問紫鳶。 紫鳶眨著眼睛,喃喃道:“小姐…我…我字都認不全…你問我這種問題,是不是太高看我了?” 趙蒹葭看向青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