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天子忽反常-《亂唐》
第(1/3)頁
“亡國”二字就像鋒利的錐子一樣,直插進了李亨的心臟,明明虛弱的身子竟陡得繃直,胸口劇烈的起伏著。
“既然,既然賊亂已經平息,又,又何以至亡國呢?”
其實,秦晉說這話乃是根據他那一世的史實記載,藩鎮割據將好好端端一個唐朝折騰的死去活來,但若說定亂之后就有亡國之危也有些過于危言聳聽了。畢竟按照記載中的歷史進程,安史之亂以后,唐朝仍舊茍延殘喘了一百五十年。而一百五十年的時間對于某些王朝而言,已經相當于它們由始至終的整個進程了。只是在秦晉看來,如此一個大權旁落,又幾度被異族攻陷長安的唐朝,已經生不如死。
“陛下以定亂為由,大封節度使于各地,便宜處置各地軍政財權,將來如何收權,所設置的節度使,哪些需要裁撤,哪些必須保留,須裁撤者如何裁撤……諸如此類問題,不知陛下可有定策?”
“這……”
李亨一時語塞,在他看來,節度使乃是持節的使臣,權力均來自于天子,一旦完成了使命,一紙詔命將其召回便是,又哪里需要什么未雨綢繆呢?可從秦晉的話語中,李亨又察覺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那就是這些節度使封出去容易,再想收回來則未必能夠如愿了!
思忖了一陣,李亨又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支點。
“朕相信,年余以來,陸續分赴各地的節度使都是忠心之臣,斷不會辜負于朕,若以大夫之揣度而用人行事,朕豈非被束縛住了手腳嗎?”
聞言,秦晉嘆了口氣。
關于安史之亂所引發的藩鎮割據,秦晉曾不止一次的研究過其中的根由,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卻是令人沮喪的。這種局面的形成也絕非某一種原因而導致,從制度、經濟、乃至兵制等各方面都能夠找到站得住腳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在大亂之后,若想完全避免藩鎮割據的局面,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致亂的原因雖多,但也不是完全縷不清頭緒。
這事首先得從土地說起,唐朝經過李隆基統治近半個世紀,社會已經高度繁榮,而這種繁榮也必然付出相應代價,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和嚴重的就是土地兼并。要知道唐朝的立國之本是均田制,一旦土地高度集中在權貴大族手中,必然就會有大批的良民喪失土地,而成為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佃農。
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均田制跟著土崩瓦解。如此一來,和均田制互為表里的府兵制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唐朝前期,府兵是主要的軍事力量,由均田制的受惠者,也就是世受永業田的良家子作為主要兵源。然而,均田制瓦解,使得擁有土地的良民越來越少,各地的折沖府無法征發到足夠的兵額。久而久之,府兵制也隨之難以為繼,變得行將就木。
可唐朝的疆域太過遼闊,從西域到大海有著漫長的邊疆線,契丹人、大食人,吐蕃人都是唐朝年年征伐的對象,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契丹人,對于這個近幾十年崛起的強大兇悍部族,每每都必須以重兵圍剿。
可府兵又沒有足夠的兵員來支撐這些戰事,于是就轉而以就地募兵代替府兵。沿著唐朝的各個邊鎮重地設置節度使來代替以往的行軍道大總管,節制提調這些就地募集的邊軍。與此同時,又為了使邊軍發揮最佳的戰斗力,軍糧補給也改為就地截留地方的租庸調。所以,節度使往往又兼任一道乃至數道的制置使,架空了各地的郡太守,成為地方上最為實權的大吏。
如此一來,原本完善的府兵制就此名存實亡。當年的府兵一旦沒有戰事就會將歸于朝,兵散于野,而改行募兵的邊軍則為常備軍,一旦節度使任職期限過長,就難免會形成兵將只知主帥而不知有朝廷的危險局面。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洛扎县|
木里|
虞城县|
贵溪市|
奈曼旗|
万载县|
曲麻莱县|
青神县|
故城县|
苏州市|
融水|
锡林郭勒盟|
永泰县|
芦溪县|
哈密市|
枝江市|
安化县|
襄汾县|
南雄市|
句容市|
奇台县|
康定县|
平湖市|
扎囊县|
会东县|
许昌县|
昔阳县|
类乌齐县|
亚东县|
枣强县|
扶余县|
内乡县|
宿松县|
鹤峰县|
眉山市|
沂南县|
布尔津县|
沅陵县|
顺义区|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