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于統計人口這事,衙役們雖然覺得麻煩了些,但只百姓聽到登記后能領到粥和藥,那絕對是全力配合的?。? 北區只有一百二十坊,還剩下八十個衙役,同她一起進禁區。 若說北區是臟污和混亂,那這禁區,則完全是人間地獄。 她和太醫、衙役以及甲四帶的親衛,換上太醫院的麻衣,戴好口罩,進入臨時搭建的禁區。 這里已經沒有雪的影子,只有禁軍撒的石灰。 用木頭和稻草搭的臨時房子里,還能走動的,則被鎖著。 里面傳來撓門的呼喊聲:“我沒病!我沒病?。》盼页鋈?!” 已經沒了行動能力的病人,或趴或躺在地上,虛弱地呻吟,連哭都哭不出來了。 他們只要發現門前有人走過,就會爬出來,扒在門檻上,哀求著:“救救我,救救我……” 病人足有千余人,而大夫只有十幾個被禁軍強征來的民間大夫。 他們自己的處境跟病人也差不多,他們的任務不是開藥方,而是確認病人的死活。 每個時辰挨個檢查,發現死去的病人,就拿草卷裹了,由禁軍拖走。 屋子里撒一層白石灰,接著關進來新的病人。 雖然隔著棉口罩,但沈冬素還是覺得,呼吸間是血的腥味,和死尸體的臭味。 如果瘟病真是皇后在長安城傳播的,她希望老天開眼,讓皇后感染瘟疫,被關到禁區。 嘗一嘗這凄慘的死法。 唯一還算好的就是,長安城物資豐富,這禁區建在城中,不像是建在山野,模具還算大。 病人最多五人一間,不是百八十人放在一起,那樣的活,傳染的速度就更快了。 現在她只要吩咐禁軍,將病人按輕、重度來住,再將衛生條件弄好,做好消毒,省去了很多事。 說實話,在她沒踏進禁區之前,同來的太醫也好,禁軍也罷,依舊覺得這位嬌小的凌王妃。 是為凌王博清名,來沽名釣譽的。 她肯定是在北區走一遍,然后便找一干凈住所住著,每日差遣禁軍押著太醫去看診病人。 這瘟疫治好了,她大功一件。治不好,她都親自來北區了,誰還能挑她的錯嗎? 直到她真的親自踏進禁區,甚至不顧官員的反對,讓她先休息,由太醫們去看診。 而是讓人準備一個干凈的房間,撒了生石灰,熬上藥茶,取出藥箱,便讓人帶病人來。 同時三十二位太醫同時問診,每人配一個王府親衛,即保護太醫們的安全,又將來看診病人的病例詳細寫上。 讓這些太醫沒想到的是,凌王妃送他們一人一個醫箱,還將里面的工具一一教給他們如何使用。 頭一件便讓他們稱奇,一頭掛在兩耳上,一頭可手持的圓形物件。 凌王妃介紹說:“這個叫聽診器,專聽心肺雜音的。這次疫癥最主要的就是咳嗽,聽這個聽肺部情況最合適?!? 又有竹筒前面帶個線針的東西,又聽王妃道:“這個是針筒,可抽取身體的膿水,大的小的都有,便是腹部有積水也能抽取?!? 還有一個拿銀環圈著的圓形水晶片,這明顯是所有物品中最貴重的,因為只有三個。 凌王妃一個,許元青一個,還有一個給了年紀最大的宣太醫。 那宣太醫本能地往眼睛下一看,就驚訝的差點跌了。還是許元青眼疾手快撿了起來。 只聽凌王妃道:“此物叫放大鏡,不光能看清病人身上的病癥。還能看清病人的血、排排泄物等等東西的病變?!? 目前放大鏡數量不多,凌王府的工匠正在連夜制造,這三枚咱們輪流著用。 與此之外,凌王妃還下達了一個奇怪的吩咐,就是派人準備發青霉的蔬果,還有搜集百姓家腌制的陳年芥菜汁。 她這一通安排,反而讓這些太醫們心稍安了一些。 不知是凌王妃與他們一同進入禁區的原因,還是因為凌王妃胸有成竹的模樣。 總之太醫們不再死氣沉沉,而是認真投入工作,突然有種,也許真能找到治瘟疫的良方。 治好了長安的瘟病,從此名垂青史! 沈冬素安排完之后,正式看診病人,先帶來的是病癥稍輕的病人。 便是癥狀稍輕,也是面黃肌瘦,嘴生瘡,流著黃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