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但卻甚么都做不了。
趙宋對武將的限制,除了身份上的打壓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調任制。
士兵操練,是由朝廷指定的教頭負責。
比如林沖,八十萬禁軍總教頭。
聽上去似乎很霸氣,實則只是個芝麻小官兒,以高衙內的身份,想要林沖發妻,哪里還需要耍恁多手段,直接派人接回府。
林沖要體面,就讓他體面。
如果不體面,那就讓他人間蒸發。
一個芝麻綠豆大小的武官而已,死了就死了,沒人會在乎。
只有到了戰時,才會調遣武將去軍隊。
這樣的好處,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武將自然也就沒法做大。
但西北五路卻是個例外。
西夏建國之初,發動了數次大戰,尤其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戰役,皆以趙宋慘敗而結束,甚至被迫要對西夏上貢歲幣。
可即便簽訂了慶歷和議,然雙方摩擦依舊不斷。
夏人出兵秦鳳、涇原,抄熟戶,擾邊塞弓箭手,殺掠人畜以萬計。
大舉攻大順城,分兵圍柔遠砦,燒屈乞村,柵段木嶺……
因為西夏時時進犯,且趙宋屢戰屢敗,所以就不能再玩‘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一套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種家、劉家、姚家相繼崛起。
經過數代人的深耕,這三家在西北軍中威望極高,尤其是種家,幾乎快達到一呼百應的程度了。
到了徽宗繼位后,西夏被楊惟忠的寨堡戰術打的哭爹喊娘,寨堡都快修到西夏家門口了。
這個時候,西夏已經構不成太大威脅了。
于是,童貫開始在西北五路作威作福,又是排擠姚平仲,又是打壓劉仲武,趙佶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背后都是趙佶的授意,目的就一個,防止這三家做大。
關鍵黑鍋還不用他自己背,全都由童貫一人扛了。
所以說,千萬別小看趙佶,這廝的政治手腕高明著呢。
但手腕歸手腕,三家在西軍的威望,卻無法撼動。
至于折家,這就沒法子了,自唐末時,折家便一直扎根在西北,替中原王朝看守門戶。
趙匡胤親自下旨,保證折家世襲藩鎮,相當于國中國。
麟、府、豐三州被經營的如同鐵桶一般,趙佶就算想下手,都沒有絲毫機會。
惹急了折家,直接投了西夏或遼國,那趙佶就傻眼了。
將種師中與姚古送到太原境內后,護送他們的青州軍將士,便打道回府。
兩人徒步趕往太原。
“種將軍,姚將軍!”
當見到兩人的時候,太原守將王稟簡直不敢相信。
種師中胡謅道:“我二人趁金兵不注意,逃了出來。”
他不傻,韓楨沒有接見他們,就說明暫時還不想拿西北五路。
“逃出來?”
王稟狐疑的看著兩人。
金人戰俘營,是那么好逃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