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時,緬軍已經占領了明軍放棄的滇西重鎮騰沖,站在原來的騰沖守備府里,莽應龍志得意滿大笑道。
「大王英明。」
「大王文治武功都超越前朝,這次一定可以把明國那個朝廷打怕?!?
「占下云南,就可以繼續向東面看了,聽說江南可是個好地方,嘿嘿」
跟在莽應龍身后的大臣和土司紛紛向著緬王莽應龍大獻殷勤,這個時候多多表現自己,或許后面分配蛋糕的時候,自己就能多分到一些。
如果說緬軍兵不血刃奪下南牙關、鐵壁關等隘口得益于事先和那些土司的聯絡,偷襲潞兩城是使用計謀兵不厭詐,這次攻占騰沖可就是實打實和明軍衛所干了一架,最后的結果當然大家都很滿意,明軍選擇了敗退。
這是很鼓舞士氣的一戰,過去明軍的威懾力一直都壓在所有緬軍將領心頭。
是的,別看他們一個個嘴巴上都不服大明,但實際在心底多少還是有些畏懼明軍的。
當初西南三宣六慰為什么果斷臣服大明,可不就是因為沐英率領的明軍太過強大,他們引以為傲的象兵在明軍火器面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不過這次不同了,那時候的緬甸各方勢力都是各自為戰,因為相互的猜忌,自然不能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對抗明國。
所以,面對大兵壓境的局勢下,果斷選擇投降大明,獲得宣慰使的封賞。
但是現在不同了,他們雖然依舊各有心思,可是都臣服在緬王莽應龍麾下,總算可以聯手抗擊明國這個龐然大物。
想到之前那些明國商人吹噓大明的富饒,特別是江南地方景色秀麗,佳麗如云,這些東吁王朝滿朝大臣都是垂涎已久。
這次騰沖戰事的勝利,讓他們卸下了心里對明軍的恐懼。
明***隊也不過如此,面對兵強馬壯的緬軍,依舊只能是敗退一條路。
雖然聽說明國也有上百萬的軍隊,那又如何,明國還有無比龐大的土地,都需要有軍隊駐守,這就注定了明國不可能召集全國的兵馬和他們交戰。
戰爭是一場一場打下來的,一次戰爭消滅明軍幾萬人,多來幾次這樣的大戰,明國也就沒多少兵力了。
統治明國這樣一個擁有龐大國土的國家,想想都是一件美事兒。
此時,一些土司心里已經產生了換地的想法。
是的,他們愿意用他們掌握的貧瘠的土地,和緬王交易,請求仁慈的緬王在大明給他們封賞一塊新的土地。
那可是大明,花花世界。
「來人,設宴,今晚不醉不歸,給手下將士都發些酒肉,讓他們好好休息兩天,我們再兵發潞江城?!?
莽應龍此時志得意滿,大笑著發號施令。
而此時,騰沖敗退的明軍在潞江城外得到了李如松率領明軍援兵的接應,很快退入潞江城。
他們的撤退,并沒有遭遇到緬軍的一路追擊,只是在撤出騰沖時遭遇兩次攔截。
可求生的希望讓明軍還是殺出一條血路,他們可不想被野蠻的緬人抓住做奴隸,那只會是生不如死。
七八千人的隊伍,其中屬于衛所的軍人不到兩千人,其余都是騰沖衛士卒的家眷。
不過,這并不是全部,還有上萬騰沖百姓退入周圍山里躲避戰火。
百姓撤退的速度,可跑不過緬軍士兵的追殺。
而面對這支從騰沖退下來的明軍,潞江城外駐扎的兩支緬軍也沒有出營寨攔截。
昨日一戰
,這兩支緬軍在明軍援兵的攻擊下損失都不小,死了千多人。
當然,這是李如松帶著自家親兵,督促著由他們訓練多時的廣西兵打出來的戰果。
已經有了前車之鑒,緬軍在潞江城外的將領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再去雞蛋撞石頭,自尋死路。
在騰沖休整兩日,緬軍北軍主力再次啟程前往潞江城。
只要攻破這里,緬軍就可以渡江,直接攻打保山城。
南軍在施甸遭遇明軍頑強抵抗的消息已經傳到莽應龍耳中,不過南軍本來只算是一支偏師,為了防止大軍被明軍左右夾擊派出的部隊,所以他對于那邊攻城失利的消息并不以為然。
只要他親率的主力能夠攻下保山城,施甸就算依舊不能攻克也關系不大,他大可從保山城出發繼續西進,過順寧、楚雄,直接打到昆明去,逼明國朝廷就犯。
「大王,末將有個想法?!?
就在大軍準備啟程出發,前往潞江的時候,莽應龍手下大將罕拔忽然開口說道。
「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