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9議事-《隆萬盛世》
第(1/3)頁
南北文化上的分裂,讓創(chuàng)建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頭疼不已,明初的南北榜案更能體現這種對立。
大明王朝起家于南方,無論是科舉還是儒家的正統(tǒng)釋義都是以南宋理學為定義標準,大明文官的核心是以江淮勛臣和兩浙讀書人為主。
但北方的士族卻融合了幽云舊地的文化傳承,顯得更務實的儒家文化。
明朝建立時,徐達還在北伐的路上,大明王朝就不得不面臨這些問題,如何把北方漢人心理上的隔閡打開。
惟一的辦法,就只有承認元朝的正統(tǒng)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北方士族的心態(tài)捋順,而把大明放在繼承者的角度,也能順理成章的把元朝遺留的矛盾歸于一個圈子。
明初,朱元璋就是采用這個方子處理南北矛盾,許多政策也偏向北方。
而在國家安定下來后,則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政策,重塑同一個歸屬的秩序。
而后面的成祖朱棣,更是直接把京城從南京搬到北京去。
但大明有沒有徹底解決南北矛盾?
其實并沒有。
明朝政治中心在北京,但經濟中心在南方。
大明朝重田稅輕商稅的政策使得老朱家更加注重對北方的統(tǒng)治,而南方的大部分士族早就拋開對耕地的依賴,主動參與商貿。
南方同樣存在土地兼并,但南方士族更多的是對宗族守鄉(xiāng)的執(zhí)念,他們的富貴更來自與商業(yè)貿易的利益。
經濟的差異決定思想的不一致,南方和北方的以商貿為主體的經濟和北方種糧的老傳統(tǒng)相比截然不同。
同時商業(yè)利益的一致造成南方士族聯盟,大明朝有東林黨,有楚黨,有浙黨,北方沒有這些條件,自然形不成黨同伐異的同盟,北方只有皇權延續(xù)的閹黨宦官集團。
南北一直有對立情緒,只不過被黨爭的表象所掩蓋。
南北之爭,其實到清朝覆滅也沒有解決。
此時林必秀在鄧子龍面前公然說自己是宋朝遺民,自然就是不承認蒙元就算了,順帶著也不承認大明是順天應命,繼承正統(tǒng),自然就讓鄧子龍很是不快。
大明的正統(tǒng)地位,早就刻在這一代人心里。
這也是崇禎以前,大明其實并沒有造反的土壤。
之前的那些起義,或者說造反,更多還是普通百姓被逼到沒有活路選擇做強盜自救的一種行為。
也就是后金反復入關掠奪后,才逐漸動搖了民心。
要知道,北方人的思想,相對來說更加務實。
正統(tǒng)的大明王朝已經不能保護他們,自然就要靠向能保護他們的人。
所以滿清大舉南下時,北方抵抗輕微,主要的抵抗還是集中在南方的原因。
所以,山東的孔府中人,才能恬不知恥在很短的時間里從大明陣營先是倒向大順,再投效滿清的原因。
此刻的林必秀自知失言,想到雙方不對等的地位,當即低頭認錯道:‘鄧大人說的是,是小人說錯了。’
鄧子龍此時也想盡快和夷人接洽,自然不想多事兒。
人都跑到海外,又是居住在馬尼拉,他也懶得繼續(xù)斥責他什么。
“介紹一下吧,你身后的夷人叫什么。”
鄧子龍絲毫沒有覺得此時他是站在夷人占有的土地上,依舊是明人看待夷人的一貫態(tài)度,不屑的說道。
“這位是西班牙王國海軍米格爾中尉,是這條運輸船的船長”
林必秀開始介紹起來,鄧子龍就在一邊聽著。
對于林必秀口中中尉,他并不清楚這個官職代表什么,但既然是這條船的船長,他也就把對方看做是大明百戶一級的武官。
順帶說一句,西方軍銜制出現在15、16世紀,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完整的帥、將、校、尉這樣的軍階,而是在之后漫長的歷史中陸續(xù)出現的。
按照現在的看法,最早出現的就是尉級軍官,之后是元帥,然后才是將、校一級軍銜。
在軍銜制度初期,甚至出現過“總大尉”這樣的軍銜,而這個軍銜的地位,甚至一度超過元帥。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于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qū)長官的頭銜,軍區(qū)長官稱總大尉。
“聽王大人說,鄧大人是明國派來圍剿海盜林鳳的?”
在林必秀介紹了米格爾身份后,王望高又介紹了鄧子龍的身份。
介紹完畢后,夷人對著林必秀說了幾句他們聽不懂的話,林必秀就開始翻譯起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沈阳市|
彭泽县|
白玉县|
营山县|
玛纳斯县|
汉中市|
洪湖市|
塘沽区|
独山县|
闵行区|
遵义县|
介休市|
金堂县|
九江县|
遵义市|
乌什县|
启东市|
黄陵县|
来安县|
电白县|
波密县|
万荣县|
新津县|
都兰县|
太仓市|
焦作市|
酒泉市|
丹江口市|
达日县|
东乡县|
荥阳市|
孝感市|
逊克县|
常州市|
竹溪县|
娄底市|
洪雅县|
日照市|
十堰市|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