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整肅驛站-《隆萬盛世》
第(1/3)頁
從張吉嘴里知道了紅薯藤的事兒,又看了俞大猷留下的書信,魏廣德也算是明白了,他應對明末小冰河的利器算是差不多收齊了。
是的,魏廣德并沒有因為知道有了紅薯藤就很激動,他已經過了最初那個時代。
其實就這些年,他以次輔身份還是能對大明各地農業生產比較了解的。
雖然南旱北澇的災情依舊,但和嘉靖年間南北災情交替出現還是好上許多。
最起碼,現在各地的老百姓雖然遭了災,但地里的產出還能勉強果腹,一年受災一年還能過的馬馬虎虎,所以日子還能過得下去。
只是到了崇禎朝那會兒,北方連年災害,才一舉把大明朝逼到了崩塌的邊緣。
加之國事處理不當,最終大明朝被敲響了喪鐘。
雖然現在大明朝官員都不怎么樣,可以說是從上到下貪腐成風,但勝在體制還算好。
是的,你沒看錯,大明朝的政治體制還是不錯的。
延續千年的小政府,除了對北方有巨大的軍事開支外,其實朝廷的財政支持也是有限的,還沒到把人往死里逼的程度。
特別是現在民間,朱元璋定下皇權不下鄉的制度存在,因為宗族林立,鄉下多是靠族老維持,都是血脈聯系,總不會把人往死里比。
雖然后世影視作品里多把民間疾苦的責任推到地方官「吏」和里長、甲長身上,但這些人其實更多的是把稅賦攤到外姓人頭上,對本家人還是不錯的。
即便偶有數典忘祖之輩,但是人真不算多。
至于那些外姓人,其實住在別人村里,在住下那一刻也是有心理準備的。
這也是大明朝能延續二百多年的原因,鄉下還算平靜,少有狗屁倒灶的事兒。
至于朱元璋為什么制定「皇權不下鄉」,說起來也是他受盡了貪官污吏的盤剝,所以才想出這個制度,讓鄉老維持農村的秩序,不讓官員把手伸下去。
其實從這條制度的誕生就說明,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對大明官員們的操守是不信任的。
不過,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和古代中國社會構成有關。
皇權要插手鄉野,所要付出的成本太過巨大,甚至可能引發顛覆王朝的后果,這也是朱元璋選擇這條制度的原因之一。
當然,大明也不是把鄉鎮權利拱手相讓,地方官員們雖然名義上不好插手地方除刑事案件以外的事兒,但收稅等管理權利,還是通過胥吏來完成。
所以,后世對古代也有種說法,那就是封建王朝的鄉村治理基本為胥吏所操控。
鄉紳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連縣官都會被胥吏那高超的行政手段所蒙騙。
這也是為何縣官要不斷整肅胥吏隊伍的重要原因,其背后存在復雜的權力博弈。
大明朝,幾乎所有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員和御史,為官初期都要法辦幾個胥吏來樹立自己剛正不阿的形象。
無論是宗族還是鄉紳,都不會心甘情愿將其掌握的物資主動奉獻給國家,這便是皇權與紳權在鄉村的主要矛盾,諸多賦役的強行委派正說明了這一點。
但鄉紳并非毫無抵抗之力,在古代戶籍制度并不完備的情形下,他們通過隱匿戶口,招攬流民等方式來回避皇權的滲透。
當王朝正值鼎盛時,尚可借助胥吏隊伍對鄉紳進行制約,以維持對鄉村的基本控制。
承平日久之后,胥吏與鄉紳便會結成一種曖昧不清的關系,共同利用政策漏洞中飽私囊。
故所謂地方政治者,不操于胥吏,即操于紳,生殺予奪,為所欲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考,亦幾稀也。
鄉紳清晰的認識到,
如果碰上清廉的縣官,還可以對其進行限制,但大多縣官上有國家重臣逼問索要,下有州縣的繁苛賦稅,只得任由胥吏侵奪鄉民財產,否則地方知縣的數萬兩雪花銀由何而來?
除此之外,在軍事動亂之際,鄉紳更是憑借掌握的財富,招攬民眾構建武裝山寨。山寨內部不僅擁有大量的田地資源,還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武裝勢力。
如此密不透風鐵桶,皇權根本無法進行滲透,無論是兵役的征派還是賦稅的繳納,都只能根據鄉紳的主觀意愿進行。
山高不怕皇帝遠,鄉紳的自治不僅在于對人口及土地的掌握,更在于對胥吏的籠絡。
與之相對,封建王朝設立胥吏的初衷是為了消除鄉紳的地方控制,并嘗試將「鄉村自治」納入國家的治理體系。
而眼下的大明,其實就是地方官員和鄉紳相輔相成的狀態,地方官很難直接插手鄉野,鄉紳受朝廷大義也必須盡量滿足官員的要求。
這也是朝廷地方官上任,鄉紳都會攜帶禮物拜訪的原因,皇權終究占據道義,鄉紳也只敢在鄉下稍微放肆一點,卻不敢做的太過。
不過,這些在張居正推出考成法以后,情勢稍有變化。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沛县|
宜兴市|
崇阳县|
丹棱县|
武夷山市|
登封市|
阳山县|
孟连|
滁州市|
陆良县|
枞阳县|
鄂温|
汶上县|
阿巴嘎旗|
汝城县|
紫阳县|
屯留县|
微山县|
平江县|
巴中市|
乌拉特中旗|
沂水县|
扎囊县|
碌曲县|
遂昌县|
滦南县|
商水县|
扶沟县|
许昌市|
白河县|
马关县|
宝坻区|
阜阳市|
南乐县|
光泽县|
开封市|
霍林郭勒市|
临漳县|
石河子市|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