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倭國上下,自唐時起,便極為崇信佛學。歷任將軍、天皇,乃至大名、百姓,多有剃度出家為僧的。倭國上下什么都缺,卻唯獨不缺少寺廟,這一任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是一個狂熱的佛教徒。其修建的鹿苑寺,后被稱為“金閣寺”,竟然在整座寺廟上全部貼滿了金箔,可見倭國對于佛教的偏執。 而在僧人之中,又以“唐國高僧”最為受倭國高層推崇。雖然唐國已經亡了數百年,但這位名叫道衍的明國僧人的才學,比之書上所記的唐國高僧亦絲毫不讓。在得見這位從明國漂洋過海來傳法的高僧之后,足利義滿便如獲至寶,日日和這位道衍談經**,并樂此不疲。 而且這位道衍大師的智謀,亦是當世頂尖。大師曾經略施小計,就幫助北朝取回了原本屬于南朝的九州島統治權。這也讓幕府的諸多家臣們見識到了這位明國僧人的能耐,故而現在才會安靜的聆聽其計策。 “貧僧以為,將軍大人大可不必針對大明。”道衍淡然道。 “哦?為何?”足利義滿問道。 “大明之所以來到大和國,是因為受了長慶天皇相邀。而為什么會受其邀請?則是因為誤以為長慶天皇,就是整個大和國的統治者。”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廣孝,不緊不慢的說道,他的聲音,莫名的有一股讓人信服的力量。 “中原朝廷多妄自尊大,自古皆然。對于我等大和國的朝政,他們其實是沒心思理會的。數年之前,他們還曾將懷良誤以為是大和國王,向其發出國書,便可證實此事。” “他們此來,其實是想施恩于我大和國,順便要納我大和國為藩屬,對于南北二朝的勝負,他們必然無意插足。” “只要我們合并南朝之后,隨便給大明一本稱臣的國書,便足以讓這些明軍退回大明去了。” “嗯,有理。”足利義滿精習漢學,也讀過不少詩書,自然知道姚廣孝的分析十分附和“天朝上國”素來的秉性。他們這些中原大國素來愛面子勝過利益,只要自己不去招惹,一般他們也不會對自己動手。“可是,如今大明已經答應襄助長慶天皇,心向我幕府的懷良因為他們的緣故,勢力已經大不如前……這又該怎么處理?” “此事易爾。”姚廣孝雙手合十。“只要讓懷良加急下手,逼長慶天皇遜位。只要事實鑄成,新任天皇又愿意與大明建交,讓大明達成目的。” “大明必定不會選擇吃力不討好,繼續固執于為長慶天皇張目。” 一眾家臣聞言,皆議論紛紛。足利義滿也是悚然而驚:“大師是說,讓懷良親王……政變?” 他皺眉思索了一陣,方才不確定的抬起頭道:“懷良會愿意嗎?發動政變,威逼天皇,這是下克上的大罪。” “懷良會愿意冒著成為朝敵的危險,襄助我幕府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