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至少他不會聽從東林黨人的說法廢掉天子耳目錦衣衛。 這時空的朱由校,卻并未當過皇帝,只當過燕王,最后還因私德不檢點被廢了。 「在下大同總兵王樸,拜見王爺。」王小龍上前行了個禮。 「王少保免禮。」朱由校微笑伸手虛扶。 王小龍借勢站立了。 朱由校身旁,坐著一位看來有七、八十歲的老者。 「這位乃孤的老師孫先生,字稚繩,號愷陽,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朱由校介紹老者。 「孫承宗?」王小龍愕然了一下。 聞名歷史的帝師孫承宗? 想不到眼前老人竟然是帝師孫承宗。 此時的孫承宗已是70多歲的老頭子了。 后世文人對孫承宗贊多于貶。 但在21世紀新時代,網文上對這位孫閣老貶多于贊,認為他的猛筑城堡步步進逼后金做法,直接瘋狂燒錢,把大明的財政拖垮了。 要是這種花錢方法,真的還不如歲幣換和平,與后金和談,把精兵集中清掃了國內流寇,這樣大明還不會亡得這么快。 坐在朱由校另一邊的,尚有一名年約半百的中年男子。 朱由校:「這一位是陳新甲御史。」 啊!陳新甲?! 又是一位歷史名人! 給崇禎背黑鍋,死得極無辜的背鍋俠。 后世都知道,崇禎帝也知道大明內有流寇外有后金加蒙古韃子,兩面作戰行不通,想與后金議和,可惜事機不密泄漏了,他又不想背負喪權辱國罵名,最后在群臣紛紛抗議下作罷,還把陳新甲下獄,最后找個罪名殺了。 崇禎十五年,崇禎帝密召新甲主持議和,由馬紹愉北上洽談,一日,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起泄露,群臣嘩然,新甲不引罪,反自詡其功。崇禎更加憤怒。給事中馬嘉植又彈劾新甲。崇禎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將陳新甲下獄,后陳新甲因失陷城寨為罪名而斬首。 崇禎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斬于市。陳新甲既死,明朝喪失最后一次議和的機會。 在這個時空,陳新甲未有機會升為兵部尚書。只是右僉都御史。 此時的兵部尚書為傅宗龍。 原時空歷史上陳新甲兩次派遣馬紹愉協同兵部主事朱濟之、副將周維墉等人,暗中前往義州(今遼寧義縣)與清人議和,由李永芳等迎接入城,馬紹愉與清方經過一番艱苦談判,達成了初步的和議協議,兩國「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國界,以塔山為我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兩國于此互市。」但因事泄,舉國嘩然。 陳新甲被殺后,馬紹愉因為督戰招致失敗,被左懋第彈劾罷職。 王小龍有點納悶。 朱由校找我見面,又找來這兩位分別先后負責抗金又失敗的兵部尚書,究竟有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