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百官行禮后,由鴻臚寺的官員引領進士就位,跪下聽傳。之后會分別念到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這三個人都要出班前跪謝恩。 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不用單獨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禮即可。傳臚完成后由禮部的官員高舉著“金榜”領路,諸進士出左右掖門,置榜龍亭,復行三叩禮。最后金榜還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然后再交回內閣。 由此看來,重文輕武的制度,因為幫助了帝王統治天下,自宋流傳至明清,有這樣的制度,便一定會有異族入寇的外患。 所以北宋亡于金,金、南宋亡于蒙古,明實際亡于女真大清,大清實際在八國聯軍之時已亡于外族了。 可是現在這個時空,與漢人重文抑武政策相反,當年這些關外未漢化前的女真族,在宋時已有人接觸過,回來后驚呼女真人的強大,意思竟然可以與北方強大的契丹人對抗。 北宋后期的孔平仲載道:”匈奴尤畏女真國。范純禮嘗聞彼使云:‘女真國人長馬大,其境土之廣,南北不知幾千里也。‘徐禧覆于永洛,是時匈奴方苦女真侵擾,故帖然自守,不敢為中國患。”這些資訊,漸漸向宋人傳達了女真人頑強兇猛的概念,為后來與金兵交戰時的恐金癥埋下伏筆。 實力不成,嘴皮子功夫再利害也沒有用。 所謂黔驢技窮,沒出手之前人家還不知你真正深淺,還顧忌著三分。 寶劍在將出未出之際,威懾力才是最大的。 一旦出了手,打贏了還好,輸了的話,虛實實力暴露了,便再也沒有補救辦法了。 大宋在聯金滅遼北伐燕云中一戰大敗而回,露底了。 大明在薩爾滸之戰中也同樣露底了。 大清在甲午海戰...... 據說穿越眾記憶力都特別好。 王小龍也發覺自己的記憶清楚無比,正把自宋以來重文輕武、以文御武的弊病一一回想分析,浮想翩翩,都快要回溯至清末甲午海戰了乃至八國聯軍。 這時眾人眼看這位文武雙全的王少保沉吟了有一陣子了,只以為他也在猶豫不決。 「圣上下旨給東虜支援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冀望便能平息來虜怒火怨恨。」陳新甲起立,向南面拱手為禮,回身向王小龍說道:「然東虜桀驁不馴,朝野共識,必須有一位勇冠三軍的將軍,陪同下官往東北一行,以震懾東虜。豈知滿朝武將,盡皆推舉王少保大人啊!」 王小龍聞言心中大罵。 豈有此理! 大明朝這班縮頭烏龜將軍,這不是陷害我嗎?! 虧我還分潤這么多軍功給他們。 究竟是那一個混蛋如此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