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股玄色的鐵流在巴比倫城以北的荒原上奔騰了起來,釘了蹄鐵的馬蹄重重砸在干燥的地面上,激起了漫天的塵土。 大約萬余打著漢家旗幟,呼喊著“戰死轉生,仙帝萬歲”口號的漢人、烏桓、匈奴、鮮卑騎士如潮水般馳騁而來。 迎面沖向數量相當的帕提亞騎兵。 漢軍這邊沖在最前方的是塌頓親率的烏桓鐵甲矛騎士,他們人人身披玄甲,騎著從花剌子模綠洲和康居國、大宛國搜羅來的好馬,背著騎矛向前突進,在距離前方的帕提亞騎兵還五六十步的位置,便張開角弓,箭矢雨點般朝帕提亞人的弓騎兵射去。 對面帕提亞人的弓騎兵都沒有鐵甲,也沒有攜帶長矛,只是皮衣騎弓彎刀的組合,看見對面的烏桓騎兵張弓搭箭,也立即用手中的弓箭還擊。雙方的箭矢在空中交錯而過,密集的都有不少羽箭互相碰撞,然后一起掉落在了地上。 不過大部分的箭矢還是飛向了它們的目標。第一輪互射的結果是雙方各有損傷。披甲的烏桓損失較小,只有皮衣護身的帕提亞騎兵損失較大。但是雙方的交換比也算不得夸張。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帕提亞的弓騎兵領教到了誰才是騎兵界的王者! 帕提亞的弓騎兵雖然是西方這邊的王牌,但他們在縱馬奔馳的時候也沒辦法以很高的射速射出箭矢——他們沒有高橋鞍、雙邊鐙,在馬背上不是很穩啊!而烏桓騎兵卻能在奔跑的戰馬上射出連珠箭,一箭又一箭的不停地射,射速至少比帕提亞人高了幾倍。 這下帕提亞人的弓騎兵可就吃大虧了,當雙方的距離接近到二三十步的時候,帕提亞人才射出了兩箭,而對面的烏桓人都射出六到八箭了。 三到四倍的差距,再加上烏桓人的防護更好,射得更準,以至于雙方的交換比被拉到了一比七到一比八! 這時,烏桓人的騎兵不再射箭,而是一邊催促坐騎加速,一邊收起角弓,一邊摘下背在肩上的騎矛,同時放低身體重心,開始沖鋒,準備全速沖向敵人,將他們一舉沖垮。 而他們對面的帕提亞騎兵卻忽然朝兩邊散開,露出了后面的帕提亞重騎兵! 這就是帕提亞人慣用的弓騎、矛騎配合戰法。 以弓騎兵為先導,先給對手來兩三波箭雨,以擾亂敵陣,然后在雙方距離接近后,再突然散開,把沖鋒的通道讓給后方的重騎兵,沖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這套戰術在對付羅馬、貴霜、花剌子模的時候都挺好使的,和帕提亞射箭法一樣,都是帕提亞騎兵的殺手锏。 可是他們今天卻遇到克星了!對面的烏桓騎兵也是“打兩份工”的,而且還會在飛奔著沖鋒的戰馬上靈活地切換武器! 這是怎么練出來的?難道大草原上的蠻子的大腿特別有勁兒? 而且剛才帕提亞弓騎兵的兩波箭雨好像也沒給對面的烏桓騎兵造成多大的損失他們自己倒是損失不小? 就在帕提亞的重騎兵們感覺到不對頭的時候,對面的烏桓騎兵已經挺著長矛,全速沖到了他們的跟前! 這種將馬匹的沖鋒勢能加在長矛上,用來刺穿對手身體的打法,在雙邊馬鐙和能夠讓騎士在馬背上保持平穩的馬鞍出現前,是很少有人能使用的。 畢竟騎士在馬背上都坐不牢靠,誰敢在飛奔的馬背上用長矛直挺挺的捅人?一不留神,自己都會被長矛刺中敵人后反彈回來的力量推下馬背。 所以只有馬術和武藝最好的騎士才敢這么玩,而絕大部分的帕提亞重騎兵可沒這能耐。 帕提亞重騎兵的主要戰法是在飛奔的馬背上單手揮矛拍打對手,或是在行進速度較慢的戰馬上雙手運用長矛和對手玩馬背格斗。 但烏桓突騎卻人人都能夾著長槍騎在馬背上高速沖擊,將馬匹沖鋒的勢能加到最大。 面對這種高速馳來還能夾槍沖擊對手,帕提亞的重騎就毫無懸念地遭受了重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