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這些農戶,也不會餓死、渴死! 嘩啦啦的雨水中,許多農人,被淋成了落湯雞。 卻沒有一個跑回家,而是都呆呆地站著,癡癡的望著。 田地里的莊稼,就是他們的命,他們的希望啊。 ……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有的地方,旱災有了緩解,有的地方卻依然干涸一片。 沈婳不是神,她預測到了天災,卻無能為力。 在大自然面前,個人的力量,真的太小、太小了。 “……黃家旺,如果用卓筒井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打出深井來?” 雖然知道自己“無力改天”,沈婳還是想多試一試。 她找到了負責制鹽的黃家旺。 望著那架樹立在半山坡的卓筒井,沈婳輕聲詢問道。 “打深井?” 黃家旺經過幾個月的摸索,試驗,又有了幾次制造卓筒井的經驗,對于卓筒井也算是非常了解。 不只是取鹽鹵、制鹽,還有打井的過程。 卓筒井的原理,就是利用竹子,深挖十幾米,將“挖空”的鹽井,繼續更進一步的開發。 也是由大口淺井朝著小口深井的進化。 卓筒井基本上都是深入地下幾十米,甚至是上百米,如此才能將深藏于地下的鹽鹵取出來。 這,是不同于普通的水井的。 普通的水井,一般也就幾米到十幾米。 最深不超過二三十米。 這樣的水位,基本上都比較淺。 雨水充沛,或是靠近河床的地方,淺井是盡夠用的。 可若是遇到了旱災,淺井也會干涸。 如此,就需要深挖井。 但,古代的技術有限,或許有的人、有的地方,發明了挖掘深井的辦法,卻并沒有流傳開來。 至少在沈婳所熟悉的地方,大多都是淺井。 想要挖深井,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術。 古代,沒有鉆頭,沒有電力啊。 不過,卓筒井就是最早的“鉆頭”。 它可以利用舂米的原理,用粗壯的竹子,一點點的挖掘。 直至達到幾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深度。 如此深度,就算是旱災襲來,應該也能取到些許地下水。 利州去年下了雪,今年也下了雨,雖然數量都不多,但聊勝于無啊。 沈婳估計,利州應該不會有災情。 且,沈婳提前預備了那么多的糧食,空間里更是還有大半個京城的存糧。 抵御旱災,賑濟災民等,沈婳的糧食肯定充足。 但,有備無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