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沈婳和姜硯池商量著坑人的大事。 利州的三座城池,上上下下也都忙碌著。 州府、南縣、北縣都需要大量的官員、胥吏等填充。 刺史這個最大的父母官,自然不會另外選拔、任命,而是有沈婳這個公主兼任。 刺史府的主簿、丞、典史等佐官,則在蘇主簿、周郎等早就投靠了沈婳的謀士中選拔。 選拔的方式,依然是考試。 民生、水利、商業、農業等,都是考核的內容。 沈婳列了提綱,姜硯池幫忙補充。 姜硯池可不只是武將,他是被元安精心培養的國之棟梁,允文允武。 關鍵是,姜硯池從小在京城、在皇宮長大。 三省的尚書,六部的主官,還有國子監、弘文館的博士們,都與他極為熟悉。 耳濡目染,常年熏陶,姜硯池也懂一些朝廷政令。 姜硯池若不是有頭疾,不能經常用腦子,他可能還會去參加科舉。 不為做官,就為體驗。 頂級紈绔嘛,就是有底氣、有資本。 所以,年僅二十歲的姜硯池,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毛頭小子。 他精通朝政,他熟悉政治。 幫沈婳弄考題,也是輕車熟路。 經過三輪考核,最終還是熟悉利州,并極有才干的蘇主簿脫穎而出。 他繼續擔任利州刺史府的主簿,負責州府的具體政務。 周郎雖然沒有考贏蘇主簿,卻也憑借第二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南縣縣令的職位。 周郎真是萬分感慨。 萬幸他當初當機立斷啊,在整個龍門寨,他第一個跪在了萬年公主身前。 這一跪,非但不丟人,非但救了他的命,還給他帶來了這場潑天的富貴! 縣令啊。 七品。 聽著似乎不是很厲害,但在剛剛亡掉的大盛朝,即便考中了進士科,也不是直接能夠授官的。 先在六部衙門熬資歷,若是有關系,可以省掉這一步,然后經由吏部銓選。 可問題是,似周郎這樣的寒門學子,已經來參加科舉了,就是因為沒有關系。 后門走不通,就只能按照規矩,一步步地熬。 運氣好些,過個三五年,能夠下放到地方做縣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