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淳化縣水田灌溉改進方案》,很快就被做成告示,張貼在全縣各處。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年代的文盲率,高到令人絕望! 不過一縣之地,又是臨近京城,終究也有不少讀書人,憑借他們的力量,這份經過秦楓和毛驤共同審訂的方案,開始在全縣流傳。 毫無疑問,一炮打響! 秦楓拿出來的,可是七百年來匯聚的農業科學技術,再加上毛驤的輔助,將其改造成為適合這個時代的操作方式,實操性極強,馬上就可以用來指導農業實踐。 這個年代,土地和糧食,是農民的命啊! 竟然還有這么高明的灌溉種植方法? 一時間,整個淳化縣百姓的眼睛,全都亮了起來! 或許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并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爭端,非要鬧到縣衙,去麻煩知縣大老爺。 這位父母官來到淳化縣之后,雖然官聲很好,但對于尋常百姓來說,也并沒有機會接觸到,反而是一些不事勞作的閑漢,更喜歡簇擁在縣衙門口,看大老爺斷案,就當是看一場場熱鬧。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縣太爺,居然還懂種地? 天底下哪有這種事啊! 自古以來,讀書人那都是高高在上的,是文曲星下凡哩,地里田間的那些粗重活計,哪里輪得到他們? 君子遠庖廚,這不是圣人說的話嗎? 連庖廚都要遠離,何況鋤犁乎? 可是,《方案》上寫的東西,條分縷析,雖然大家不識字,但經過那些搖頭晃腦的讀書人念出來,越琢磨越覺得有道理,簡直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就按照那上面教的,立刻開始改造家里的水田。 全家老小的生計,全都在這一畝三分地上呢! 一時間,淳化縣上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農改活動,尤其是看到田里的莊稼一天一個樣,幾乎是肉眼可見的長勢良好,這股熱情徹底爆開了! 這時候,別說是秦楓,就算是皇帝老兒下令不許這樣種地,怕是也擋不住老百姓的瘋狂效仿。 秦楓在淳化縣的名聲,一飛沖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