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一十二……” 寬敞明亮的縣學教室里,秦楓的神色稍稍古怪,帶領這些孩子們,背誦乘法口訣。 的確,太快了些。 這才是第四次上《數論》課而已。 可是秦楓萬萬沒想到,小小的一個淳化縣,選出來的這些適齡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勁頭,竟然跟后世那些卷到極致的局面相比,也毫不遜色。 一百零八個孩子,據說每一個回到家里,都是自發自覺地點燈熬油到很晚,不論哪一門課程,只要是先生上課講過的,都下苦功去背誦,去記憶,去領會。 不但是秦楓的這門課程,其余的宋夫子、楚先生,在私下里也跟秦楓反饋,說淳化縣的學風之盛,簡直是生平所未見。 假以時日,這一百多個孩子里,說不定真能成就幾個國家的棟梁之材,光宗耀祖。 轉念一想,秦楓便即恍然。 六七歲的孩子,一心向學是不合理的。 這其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自然還是那八斗廩米。 畢竟整個淳化縣,數萬老百姓,誰不是眼巴巴地盯著這個白拿廩米的好機會。 據說沒選中的那些孩子,年齡差不多的,也在想方設法,去旁聽,去偷學,卯足了勁兒想要超越這些正選,或許有朝一日能有個競爭的機會,把他們淘汰,換自己家領廩米。 在這樣的氛圍下,不需要秦楓說話,教室里的孩子們自然全都瞪大眼睛,瘋狂內卷,只用了三課,就已經通曉了加減法,雖然熟練度還不高,但秦楓抽查了幾個人,竟然還真的達到了約定的標準。 那么既然有言在先,秦楓只好履行諾言,早早地就把乘法的口訣,傳授下去。 不出意外,這些辛苦奮發的孩子,明天一早,就能背出完整的九九乘法表…… 太拼了! 孩子們的聰慧,出乎了秦楓的意料。 再加上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之前沒念書的時候,六七歲的孩子別說上山撿柴火,就連下田插秧的都是常事兒,現在好不容易得了這樣便宜的機會,所有的潛力都被調動出來,學習效果十分驚人。 “誰來背一遍?”教了幾次之后,秦楓微笑望著教室里的所有人。 乘法表么,沒什么捷徑可言,背下來才是正道,然后才能談到熟練之后,用作解題。 秦楓要在七百年前的大明朝,點燃文明的火種,奠定科學的根基,就必須從數學開始。 而電子計算機這個東西,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提前搞出來的。 所以類似乘除法這種基礎運算,就還是中國的教育模式最先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