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你說沒風就沒風? 萬一算錯了,風來了,那在茫茫大海上,就要送命的啊! 算了,不去了! 五十石稻谷而已,雖然不少,但家里倒也不缺這五十石稻谷。 光是前不久的淳化稻谷債,我家可是交上去足足一百石,按照秦大人的承諾,到了明年,就能拿回一百一十石呢。 誒……那個老誰家的小誰,給我們算過一筆賬呢。 那孩子,就是聰明! 別看宋夫子的那些學問,讀得一般,但對這些數字的東西最厲害,也就是秦大人親自教授的那個什么數學。 他計算過,如果這一百石稻谷交上去,一年之后,就是一百一十石,如果繼續存在縣衙這里,到下一年,就不是一百二十石,而是一百二十一石。 再過一年,就變成了一百三十三石。 之后是一百四十六石、一百六十一石、一百七十七石…… 越積越多! 這樣算下來,五十石稻谷,也就是多等個三五年的光景。 何必為了這三五年的時間,就去拼命呢! 畢竟,家里的糧食也夠吃的,哪怕遇到災年,至少也能支撐個三兩年,根本不會再淪落到餓肚子了。 這樣的情況下,還去苦哈哈地當兵,似乎,就沒有理由了呀! 其實,這次募兵,距離上次,也就是剛好差了一年的時間而已。 去年的時候,為了二十石光榮糧,無數人差點把眼珠子都瞪出來,言之鑿鑿說倘若再有這樣的機會,砍腦袋也要拼命爭取。 但是今天,哪怕秦楓把這個數量提高到五十石,換來的反而是一片沉寂,和無數尷尬的神色。 無他,只因淳化縣百姓的生活,實在是過得太好,不再愿意用身家性命,去換取那點并不關鍵的稻谷了。 唉! 這個秦楓,真是天才! 朱元璋何等聰慧,稍一思忖,就明白這變化的底層原因。 這位九五之尊,不由得輕輕嘆了口氣。 毫無疑問,淳化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了,簡直太好了,是朱元璋以前做農民的時候,做夢都不敢想象的盛況。 就算現在做了皇帝,但朱元璋對于大明百姓最美好的期待,也無非是像淳化縣這樣,吃飽飯,吃好飯,衣食無憂,家里還有足以應對災荒的余糧…… 可是這樣一來,沒人當兵了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