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改革使得漢朝的統治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支持,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可惜啊! 可惜大明之后的清朝,就沒有一個像漢高祖這樣的聰明人,以至于神州沉淪,落后世界一百年! 噫! 原本聽漢朝發展史,聽得津津有味的朱元璋,陡然一驚。 終于! 他從秦楓的心聲中,再次聽到了“清”這個字。 來了! 多說幾句吧,秦先生! 朱元璋心中激動忐忑,不禁開始默默祈禱。 或許這次大明皇帝的祈禱,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剛才的課程說得深了,對教室里大多數七八歲的孩子而言,還是顯得晦澀了些,哪怕他們足夠早慧刻苦,也都是一個個皺起眉頭,思索秦漢之交的那些政局以及制度的變化。 秦何以速亡? 漢何以崛起? 這些問題,可以說討論了兩千年,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何況這些囿于時代局限性的孩子們。 哪怕只是為了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刻思辨的種子,也略顯超前了些。 于是秦楓停了下來,并不著急,只是微笑看著那一雙雙沉思中的眼睛。 這種課堂上的留白,在秦楓的課上經常出現,不論是聞史課還是數論課,總要等大多數學生都理解了,才好繼續引導。 但是,秦楓的思維不會停止。 心聲,也就不會停止。 從漢承秦制,想到了無數人扼腕嘆息的大明敗局,再想到那個把泱泱華夏坑到吐血的大清…… 秦楓嘆了口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又豈能真的好好對待這片原本就不屬于他們的土地,豈能好好對待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 這! 朱元璋沒來由地心中一痛。 他們對待百姓,莫非不好么? 難道不是跟自己一樣,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換了天地。 那更應該好好善待百姓啊!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覺得呼吸越來越灼熱,隱隱已經摸到了一點關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