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老嬤嬤嘆口氣,“時大人原先妾室成群,他的兒子往后遲早也是要納妾的。咱們大小姐也存個念想不是?” 顧娘子生氣地將頭上珠釵扔在梳妝臺上,“先不說侯爺目色清明,并非酒色之徒,又愛重妻子,不可能納妾。就算他要納妾,也必不能是我顧家人。” 老嬤嬤詫異,“為何啊?” “為何?”顧娘子擲地有聲,“我辛辛苦苦掙這么大份家業,可不是讓女兒去給誰做妾的!和離回家我養著都不要緊,就是不能給人做妾!尤其不能給侯爺做妾!” 那侯夫人看著性子軟,卻是個厲害角色。且一看就是那種恩怨分明的人,但凡讓人知道她女兒顧如珠存了這檔子心思,往后便是再也無法來往。此為其一。 其二,人家夫妻二人年輕恩愛,逛個園子都眉目傳情。那侯爺的視線就幾乎未從媳婦身上移開過,這樣的男子,誰往跟前湊誰自取其辱。 她顧家雖是商賈之家,卻也是按照禮義廉恥來教養兒女。 老嬤嬤卻更不解,想了想,還是沒問出口。 顧娘子也懶得再費唇舌。她知道老嬤嬤是想問,顧家掙下這份大家業,她為何又要委屈自己與時成軒假成親? 她想起那日,時成軒救顧家于水火。 她送上白銀千兩答謝,時成軒卻拒絕了。 她于心不安,數次試探他缺點什么,她好尋來以作謝禮。 時成軒在一次飲酒時倒真說了,“你若真想謝我,那就在我某一天眾叛親離時,給我一片安身之所。” 顧娘子永遠記得他說那話時的頹喪和絕望。 后來她知道了大概,時大人的女兒和兒子都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親近他,不原諒他,所以把他從京城趕到了甘州。 顧娘子當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來特意打聽了一下,方知時大人家里曾經出過許多震驚京城的大事。 她自然不會去做和事佬。她永遠知道一個道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時大人的兒子和女兒對父親不親近,那是他們之間的因果。 第(2/3)頁